10月18日晚,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广南县阿科乡中心学校发生恶性案件,3名初一男生在校被人杀害。
经初步调查,受害学生分别是该校初一年级的3名当地男生,他们被锐器砍杀致死。初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该校初二年级的一名男生张斌,犯罪嫌疑人已于10月20日晚落网,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但张斌的杀人动机警方至今尚未公布。
有关人士称,嫌犯近日在广南县城偷了手机,回来将此秘密告诉了3位好友,但后来不知为何此事被学校知道,学校准备处罚张斌。为此,张斌认为是3个好友告密所致,所以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受害者家人、师生讲述过程10月18日早晨6时许,从派出所逃出来后,早已“丧失理智”的张斌买了一把菜刀回到了学校,将正在准备上早操的韦世友骗出,径直从围墙缺口来到校外100多米远的田间,趁其不备举刀将其砍倒,而后连砍数刀致其丧命,随后将其掩盖在小沟的草丛里。
回到学校的张斌没有收手,当天晚上11点多,他来到陆坤、陈立雨的宿舍,这间宿舍位于该宿舍楼三楼,足有一间教室大小,是一间容纳40多名学生的集体宿舍,陆坤和陈立雨相邻,都睡在上铺。
悄无声息之中,两个熟睡的学生就被害了。
流出的鲜血沿着床缝滴了下来。开始,血滴到下铺同学的脸上,他还以为上面有人撒尿。在喊叫多声没有答复后,他打亮了手里的打火机,发现滴在脸上的是鲜血。起身推上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醒,才发现出事了。
死者的伤口都在后脑勺和脖颈上,有的刀伤特别深,几乎将脖颈砍断。
家庭溺爱使他走上不归路
“家庭的溺爱,让这个孩子变得不爱学习,最终染上爱赶时髦,经常偷同学东西的恶习。”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斌的班主任农丕道称。农丕道虽然担任张斌的班主任时间不太长,但对张斌比较了解。
据同学描述,张斌身高一米六左右,比较瘦小,脸的左侧有一颗痣。在龙蚌村这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农民的孩子每年只有二三套新衣服,而张斌每个月都有两套新衣服。张斌的母亲称,只要张斌要钱买东西,他们一般都给,这就造成这个孩子喜欢赶时髦。有了钱以后的张斌经常结交社会上一些闲散人员,经常到学校打架。没钱花了,就经常跟同学借钱,借不到了就偷。
自此,张斌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几次考试都是班上倒数几名。有一次,在他出事前的数学测验中,他翻书作弊,老师制止他时还与老师发生争吵。老师将这些情况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表示要好好教育孩子,但后来,家长却连对张斌的一句重话都没说。农丕道认为,是家长的放纵管理致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张斌非常喜欢弹吉他、唱歌,特别是阿杜的歌曲。他有一把绿色的吉他,经常给我们弹奏歌曲,不过一般每首歌都唱不全。此外,张斌没有特别爱好。
张斌请假特别多,几乎平均每星期一天,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有同学表示不愿和张斌来往,因为他经常偷东西,还喜欢看暴力打斗影片。
他从小就偷别人东西
张斌的家,位于广南县阿科乡龙蚌村1组,一个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的壮族山寨,迄今只有一条狭窄颠簸的土路通到乡里。在这个600人左右的村子里,张斌的家有点特别。
张斌今年16岁,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前年,他哥哥在广东打工,遇车祸死了,他姐姐还在广东打工,张斌出事后她想回家看看都没路费。
从很小开始,张斌就有偷东西的坏习惯,比如偷邻居家的稻谷,或者直接进人家屋里偷钱,父母知道后会打骂他,但每次他都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改正。
今年刚开学时,张斌表示不想上学了,想学开车拿驾照打工赚钱。由于大儿子的死,为了不让张斌外出打工,今年5月29日,父母东拼西凑了2万多元买了一台烘干机,想等到张斌初中毕业后回家,烤茶做生意用。
母亲对于张斌比较溺爱。虽然农村经济条件不好,但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一般都会买回来给他,就在暑假期间,烤茶机的生意由儿子一人把持,至于收入多少以及张斌从中拿走多少,她坦承都不知道;而即使犯了这样大的罪,母亲也没有表露出对儿子的怨恨,只是一再说对不起3位受害者的家属,因为他们多少跟自家都有亲戚关系,以后很难说话了。
父亲两次报警举报儿子
当时,张斌从家里要了400元钱,说是给摩托车办理牌照。他的摩托车从哪里来的,父母不知道,他只说捡了一个钱包,里面有5000元钱。称要去办理手续,张斌还拿走了父母的户口册。10月13日,他从家里拿走了400元钱后,父母一连几天都没有见到儿子。
由于几天不见儿子踪影,父母都有点担心,于是跑到学校问情况,学校答复张斌已经多天请假未上课了。没有办法,父亲只得回家借钱到县城去找,得到的答复是,张斌因为偷摩托车被拘押,但在被拘押期间自行逃跑了。
10月19日早晨,张斌回到了家,在父亲的严厉逼问下,他开口承认自己杀了人。至于杀人的原因,张斌只是一个劲地说自己糊涂。
“儿子,去投案自首吧,你没有其他出路的。”说着,父亲将儿子拖出来。在走到离县城不远的一个瑶族山寨,张斌挣脱了。
没想到,当天晚上他又回来了。当时是晚上8时许,父母都想睡觉了,忽然听到外面敲门声。开门后张斌冲进厨房,狼吞虎咽地吃着剩饭。几乎没有犹豫,趁着他吃饭时父亲跑出家向专案组民警报警。
民警冲进屋里的时候,张斌还在吃饭。在父母的劝说下,张斌没有逃跑和反抗,顺从地戴上了手铐,被民警带走。
■教育时评:当孩子成为“凶手”
16岁的张斌竟杀了3名好友;此前浙江省金华市某校高二学生徐力用暴力手段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两名十几岁的中学生绑架自己同学后进行勒索并用暴力手法进行威胁……这些暴力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后,青少年暴力倾向日渐严重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一些家长反映,现在青少年的暴力心理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对某人稍有不满就出言要整死对方。一些老师表示,确实有不少中学生存在暴力倾向,这种情况在普通学校中要更多一些。一方面这些孩子不仅喜欢出手,而且下手都比较狠、比较重;另一方面,即使不动手,很多孩子以恶治恶的心理也特别强,比如某个班有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学生被另一个同学打了,老师在批评了这名打人学生后搞了个调查,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支持打这名不太合群的学生。现在中小学生的暴力倾向反映了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太强,办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承受能力差,而且缺乏恻隐之心。
谈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对青少年心理必然产生影响;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得不到孩子就闹,最后总是家长作出让步。
此外,家长在培养上经常灌输给孩子不能吃亏的思想,这些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当然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也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社会造成的。媒体上不加限制的内容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暴力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媒体上还没有青少年禁看内容的规定。
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规律可循,一般13岁至15岁为初次犯罪的高峰期;15岁至18岁为犯罪高峰年龄。其犯罪心理也呈现一些先兆,一是心理倾向性变化,表现在追求物质享受,喜欢低级趣味。暴力、色情文化的泛滥往往成为诱发因素。二是个性品质变化,表现在对老师家长不礼貌、对待同学粗鲁、出言不逊、言行不一、说谎、厌学等等。三是行为变化,表现在无故旷课、经常迟到、涂改作业、作弊、彻夜不归等等。
当然有这些先兆不一定就必然犯罪,但犯罪前往往出现这些先兆。
从青少年犯罪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认识低下,是非观念糊涂,对道德法律无知。像浙江的一个少年犯杀完同学后还对民警说:“放我回家吧,让我爸给他们家送几斤糖就成了。”一些青少年还把打群架、捅刀子看作是勇敢的事。二是情感特征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生气时凶狠残忍,犯罪呈现偶发性和凶狠性。三是动机上较低级和原始。从性格特点上看,往往表现为粗鲁、野蛮、懒惰、自私、虚伪、冒险等性格特点。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指出,学校、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预防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改变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到概念的现实,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特别应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实际办法。另外就是要改变目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局面,改变只要学生考得好其它都可以忽视的认识,改变学校德育假、大、空的现状,家长也应学些心理学知识,转变家教方式。王教授还建议学校应切实建立起心理咨询室,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还应持证上岗,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合理的释放。
关注家庭教育:别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
现状: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专家分析,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对青少年来说,对社会、他人以及自己危害最大的还是暴力犯罪。
其实,暴力案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社会或一类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比如说,过去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
另一个方面,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分析: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