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闭幕。论坛上专门设立了“青年论坛”,但这个在全国范围内的征文活动只收到30多篇论文。
巴金的逝世引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大师们的怀念。如今,巴金的追悼会已开完,巴金的研讨会也已闭会,纪念巴金的风潮似乎已渐渐落幕。巴金和他的那一个时代的大师,会从人们的记忆中远去吗?
记者这几天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年轻人对大师及其作品有距离感,有的甚至对此漠不关心。
参加巴金告别仪式的年轻人没有告别陈逸飞时多
“怎么还没有告别陈逸飞时的人多?”10月24日,在送别巴金的告别仪式现场,一位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感叹。
从当天下午2时左右开始,巴老的告别仪式向公众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为巴老送行,拥挤的人流只持续了1个多小时。而在为巴金送行的队伍中,更多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除去年轻的记者们,20多岁的年轻人屈指可数。
出现在告别仪式现场的十几个小朋友都是来自巴金母校或与巴金有关学校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巴老只是一个慈祥的老人,除了“说真话,做真人”,这些小朋友说不出更多关于巴金的东西。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70%的人认为,巴金的作品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只有15%的人认为,它们到80年代还依然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阅读,曾被认为是大师离去后的最好的纪念方式。但是巴金走后,相关的阅读静默无声。
上海各大书店在巴金先生离去后,呼啦啦都开出一排巴金作品专柜。但平静的书市,并没有因为先生的仙逝而变得热闹。在上海一家知名读书网站的一周畅销榜上,巴金先生的作品被《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