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普及意识而淡化选拔意识,注重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过程的平等公正。但现实的教育选拔制度和精英教育模式无疑会使这句口号成为空话。
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学生的智育被强化了,德育、体育、美育,包括劳动教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教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社会过程,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过程。那种把人的全面发展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过程而把责任全部推在教师的身上,是对教师的苛求和奢望,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独自承担这样沉重的历史使命。
素质教育尤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培养没有思想的顺民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人格与个性的失落与遗弃,是人的发展的最大不幸与遗憾。”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恰是一种在人格和个性发展问题上止步不前的教育,以致于造成诸多人性的断裂:一个人在生产中可能是能工巧匠,但在精神生活中却缺乏情趣和美感;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同时又是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至于在精神生活中,他极有可能由于整天忙于生计、为了物质生活的生存而失去精神家园,就象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精神因其散漫于群众之中而衰亡,知识则由于被合理化地处理到让一切浅薄的理解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贫困化了,除非所追求的目标可以用实用和物质的价值来表达,否则,人们是不愿付出努力的。”同时,应试教育强化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复制能力,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格。为了提高学生学业分数,教师不得不强化模仿,把教材内容填鸭似地塞给学生,大量的模拟试卷,题海战术,培养出一批只能模仿不能创造的书虫。学生学得很累,老师教得也很累,没有教育的成就感,找不到人生和职业的价值。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社会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涉及到选拔机制的根本变革,需要创新社会创新人,但这绝不是教师能力范围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