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为充分发挥民间游戏寓教于乐的功能,培育、丰富青少年健康有益的学习娱乐方式,市文明办、市教委、市体育局、市妇联、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将联合举办2005“关爱成长,挑战梦想首届上海市游戏节系列比赛,激发“弄堂游戏”的活力。
周刊调查 八成小学生不会“砍包”
“十五瞑,月当圆……”一听到这些歌谣,许多成年人都会想起童年时“踢铁罐”的快乐。长宁区民俗专家华兴富忧心忡忡地说,现在至少八成小学生不会“砍包”游戏,童年游戏面临失传。过去,跳绳、跳房子、踢铁罐、踢毽子等曾经风靡校园,现在已几乎绝迹。
现在的学生玩什么?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学生课间聊得最多话题之一。初二学生张涛说“我们下课就是一起聊天,聊电脑游戏秘笈,很多学生都会玩‘魔兽’、‘传奇’、‘CS’之类的游戏。至于跳绳、踢毽子,只有体育课上才会做,男生都不玩的,会玩的女生也越来越少了。”
动漫、网游成学生最爱
现在的中小学生喜欢玩什么?国庆期间,升学周刊联合中国少年雏鹰网做的调查显示,网络、动漫等已渐渐成为青少年主要的娱乐方式,目前在中学生中最流行的是上网:80%以上的孩子经常上网,有50%多的孩子天天上网,每次上网时间为1-2个小时。
“我实在不知道动漫人物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真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杨女士有点担忧,国庆期间正在读初一的儿子去正大广场参观了一个动漫展,回家后便将自己攒了三年多的1000多元零钱全部拿去买动漫书。
玩传统游戏的很少
近期市文明办对本市中小学生玩传统游戏的情况调查显示,64.3%的女生和55.8%的男生对中国传统的游戏项目非常感兴趣,同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表示如果学校组织,或有同学提倡,自己也会参与;从学龄段来看,70.4%的小学生、55.9%的初中生和50.6%的高中生都对中国的传统游戏项目非常感兴趣,其中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高。
专家说法 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不够
蔡伟明(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对中国的传统游戏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大多对传统游戏的种类和形式知之甚少,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传播手段陈旧所造成的。传统文化在推广过程中一直沿袭着古老的形象、保守的形式、一贯的手法,缺乏新鲜感和时尚元素,这些都造成了青少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陌生感、疏离感,缺乏近距离接触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阻碍了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性发展。
空闲时间越来越少
孔宇玮(浦东梅园小学校长):弄堂游戏在现在的孩子中已经极少见到了。首先,孩子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父母为孩子准备了各种高档玩具、课外读物、兴趣班等“节目”。与之相应的,孩子的空闲时间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孩子玩电脑游戏、玩高档玩具等,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进行的游戏,父母们也希望孩子多玩那些所谓的可以开发智商的游戏。一方面怕孩子落后于其他小朋友,另一方面也怕孩子在花园里、高楼下、马路边玩游戏不安全,千方百计引导孩子远离那些没有“科技含量”和“野”的弄堂游戏。
弄堂游戏是伙伴游戏
陈镇虎(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室主任):可以说,我现在的健康生活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弄堂游戏。我一直坚持认为,孩子离不开同龄伙伴游戏。如果失去了这些游戏,这将对孩子们自身和我们整个社会都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弄堂游戏,或者说是在更大意义上的“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游戏本身。
如果单单从游戏的角度来说,这些游戏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里有很多闪着金光的成分,是那些现代高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
对策措施 老游戏将重新走近孩子
从10月底开始到年底,首届大规模的上海市游戏节系列比赛将展开,比赛将通过改编、创新“小八腊子”传统游戏,统一制定比赛规则、统一制作比赛道具、统一组织游戏比赛等形式,将“合作挑战意志力”和“想象无限高科技”等游戏进行有效整合,以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家庭组队的参赛方式全面展开,掀起“小八腊子游戏”的高潮,整个游戏节系列比赛分为家庭团体赛和市民个人赛两大形式。
家庭团体赛从19个区县分赛区开始,组织市民以家庭形式组队参加,每支队伍由1名领队和2名队员组成。要求队员中必须有1名是未成年人代表。初赛基本项目为打弹子、滚圈子、踢毽子、盯核子、造房子、拉铃子、刮片子、掼结子、抽陀子等。复赛候选项目为技巧掰手腕、勾脚跳、康乐球、拉绳子、拉长凳、三毛球、跳筋子等。比赛设立了多项奖励,其中家庭团体赛中的市级全能冠军队可获得价值5万元的礼包,个人竞赛一等奖可获得价值5000元的物品。
相关链接 娱乐新方式走近中小学生
日前,由团北京市委、中国人民大学针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