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书里藏“偶像”
10月8日,刚刚报到的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新生们惊奇地发现,发下来的《2005年重庆大学生活学习羊皮书》“校园逸事”一章,几乎遍数了重庆大学的“帅哥老师”:
“晓红校长,真性情,高大,有风度,会唱歌……
软件学院杨丹院长,有潘安之美,儒雅风度。这是学院女生共识……
教英语的高翔老师,酷,拉风!正宗的偶像派老师……
王宗笠,教大学物理,极其帅,尤其是他的声音……
经管学院的林朝南老师,人很好,课也讲得好,人也很帅!经管院有名的忧郁王子……
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逸林老师,这是一位让女生在上课时两眼发光的老师:声音富有磁性,一流的讲课水平……”
除此之外,羊皮书中还有一章《重大文化场》,一篇《我理想中的男朋友》开篇即是: “他可以不高,也可以不帅,有没有钱无所谓,但他不能有不高、不帅和没钱的自卑。”文后有这样几句点评的文字:“大学里面,有学业,有友谊,有生活,也有爱情。”
众人评说“羊皮书”
这样一个有些“另类”的“羊皮书”,其内容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引来了众口评说。
黄晓白女士是长沙的一位家长,她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对于重大的“羊皮书”,她快人快语:“学习还没开始,就怂恿他们把心思花在别的地方,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她说,要是自己的女儿到重大,面对如此“乌七八糟的诱惑”,“我这个当妈妈的没法放心。”
黄女士的担心在家长中是有代表性的。那么,在校大学生又是怎么看待这样的“羊皮书”的呢?10月11日,在跟几个大三学生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女生和男生的不同态度出乎笔者的意料。
几个女生对此事一无例外地“恶语相加”。唐吟称之为“变态”:“我觉得这是对女生的不尊重。”曾艳毫不留情地指责这种事情“纯属出风头”,她说:“有谁会去追捧他们推出的‘帅哥老师’?谁会傻乎乎地按图索骥,去寻找‘羊皮书’上描述的理想男友?”“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除了哗众取宠,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窦红丽说。
几个男生对此却鲜有苛刻的批评。
张志昊称这是一个“不错的事情”,他甚至说在高校学风不好的今天,女生也许会因为喜欢“帅哥老师”而乐于去听他们的课,“女生去听课的多了,自然会带动一批男生去听课。这样,能够提高出勤率”。张国栋认为,即便学校不公布,女生心目中还是有“帅哥老师”的,“只不过她们碍于面子不愿敞开心扉而已”。黄海涛则称,对大学里向学生推荐“帅哥老师”应该更“宽容”一些。
“告诉新生如何玩重庆”
10月12日,笔者电话采访了重庆大学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指导办公室张旭东老师。他没有否认学校领导事先知道“羊皮书”和“帅哥老师”的事情,他称此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对于社会上的各种反应,他说:“主要是文字活泼了些而已”。
当被问及具体情况的时候,他则称这是学校图书馆具体负责搞的。
笔者随即联系重庆大学图书馆,未果。最后,笔者拨通了重庆大学学工部李华部长的电话。据李部长解释,“羊皮书”是虎溪校区搞的,主要是针对新生对学校生活不习惯、心理上容易产生某种寂寞而编写的。她称自己个人对此的评价是“无所谓”:“现在是一个开放型社会,青年学生有的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有的则主要把精力放到了生活上。”
这个说法,在一些学生那里得到了印证:这本“羊皮书”给那些“喜欢享受生活”的学生提供了“生活服务指南”。重庆大学的一名学生告诉笔者,“羊皮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告诉新生如何玩重庆”。
背后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秦皇岛某高校的韩新明老师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此事,他的第一感觉是“有点荒唐”:“使用‘帅哥老师’,不恰当。”不过,他认为“羊皮书”对大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还是有指导和参考作用的。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毛晓红书记对“羊皮书”持宽容态度。他认为羊皮书“比较人性化,显得很亲情”。在他看来,平日里,大学校长给大学生的印象是庄重、严肃的,容易使学生觉出“距离”。而通过这样的羊皮书,能够拉近师生距离。
不过,对“理想中的男友”这样的内容,他出言谨慎:“以轻松方式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恋爱观,这种方式,固然考虑了当下青年人希望轻松、不要沉重的愿望,但如果‘度’把握不好,过分调侃,反而是误人子弟。”
绵阳某高校学工部的余姗姗老师称,这种做法“既是高校浮躁的写照,更是高校道德滑坡的标记”。她有些担心:高校的道德思潮现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兰州理工大学的陈梅老师指出:一个老师“帅”或者“不帅”,以及“如何帅”,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能把个别人的爱好、看法,当成学校的行为规范或者指南来推行。学校这样搞,显然是在误导学生。”她说,“这种引导,不是大学应有的理念。重庆大学的这个导向是错误的。”
余姗姗老师认为:某些打着“文化”名号的“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变了味儿,“是现在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她说,不管哪个领域,作为指导性的理念一旦出现问题,咄咄怪事的频频上演,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