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云是居住在南京市鼓楼区清河新寓的一个普通市民,他在上个月遭遇了这一生中最意外的事:一个来自异邦的小朋友作为上中学的女儿“跨境手拉手”的伙伴,住进了他典型中国平民式的家。“我很惊喜,在我家住了三天,这个韩国学生和我女儿相处得很融洽,像一家人似的,把我那个忙的……”老洪乐呵呵地回味道。
“跨境手拉手”是南京市教育系统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经典案例还有29条。教育局的文件上,把“跨境手拉手”描述为“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对多元国际文化的理解,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外国人共处的能力”等。可以说,《南京市学校素质教育实践指导30条》(案例)从头至尾标榜的一大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人生追求。
本报记者试图从以下六个具有原创意义、推广价值的范例采访中,还原南京市教育工作者鲜活生动的实践以及20余年来,南京数百万学生鲜活生动的“成长记录”。
尽管,对这份“菜单式”的30条,社会各界可能会给予多种多样的评价。
A学生家中接待韩国小客人
“能够和韩国的同学在一起相处、交流,真是个好机会,虽然彼此的语言有些障碍,但是那几天的生活我觉得非常愉快,而且多了几个好朋友!”宁海中学分校初三学生洪佳开心地告诉记者。韩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相互“家访”是南京教育部门实行教育“跨境手拉手”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南京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韩国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