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部分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日前基本到位,下城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各种类型的教育集团共11个,覆盖校区51个,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了90%。
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敢于“跑步”前进需要底气。下城区1998年就推出的“嫁接”办学模式是个引人注目的家底,几年来,通过由名校向弱校、新校、民校、农校的输出,安吉路教育集团、青春中学教育集团、明珠教育集团等一大批深受欢迎的教育集团得以水到渠成。
下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培植则给出了一个更为深层的动因:从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到教育局、学校、直属单位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师成长工程,无不彰显着“依靠教师的发展来发展教育”的观念。名校集团化战略“鞭打快牛”,“老师争先恐后的学习劲头赛过自己的学生”,这才是下城教育鼓得最足的底气。
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
让每个老师都拥有发展规划
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最终要靠人来实现!周培植指出,显而易见,区域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仅靠几个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名校集团化,逼着教师培养从盯着几个“特级”的“精英”视角,回归面向全体教师的“普及”视角。
自2002年以来,下城区区委、区政府陆续推出了“名师津贴”、“教师成长专户”、“30%的初中教师享受骨干教师月津贴”等“人才强教”政策与措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动”了起来。
下城区今年的“人才强教”战略再度“升级”,出台了全新的“人才梯队培养计划”:至2010年,构建一个由“人民功臣教师、教育名家、教育英才、教育标兵、教育能手”组成的骨干教师人才梯队。
这一计划使下城区享受每月津贴的名师范围扩大到了在职教师的50%!每一位老师都有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平台,就连一贯被认为“封顶”了的特级教师也有了奔头:“人民功臣教师”这个荣誉不简单,相当于杭州市正教授级教师待遇!
名师多了,这个“名”字是不是就不值钱了?周培植谈及自己的视角,这个方案就“值钱”在“50%”的数量上,名师不是特级老师的专利,让每一个老师为赢得荣誉行动起来,最终使整个团队获利。
“人才梯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每两年认定一次。这些被认定的优秀教师除了享受由区财政专项拨款列支的津贴,定期到域内外学习锻炼、合作研究等优厚待遇以外,还要承担“走校服务”,参加各类支教、讲学活动,培养、培训青年教师等义务和责任。周培植透露,这也是一个“策略”,人才梯队是“一池活水”,就是希望利用这支队伍的“活性”,使教师素质整体抬升,最终为名校品牌含金量不断增加和优质教育资源再生服务。
以人为本的强教政策勾画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教育“生态园”。
丰富多彩的校级舞台
让每个老师都赢得锻炼机会
成立教育集团后,几位教育集团校长有个共同的感受:培养教师,既要懂得“输血”,更要懂得“造血”!如果说“传、帮、带”是“输血”培养法,那么给每个老师量身定做成长平台,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和压力,就是“造血”培养法了。
青春教育集团校长赵婷婷说,现在集团学校一个年级的平行班有近20个,年级备课组队伍,抵得上过去的学科教研组,怎样让同一年级的任课老师向“最好”看齐,甚至实现“1+1+1>3”的成长效应?青春教育集团变过去“单兵作战”式备课为现在两校区的集体备课。
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资料汇集的模式进行,两校老师透过这个平台,进行着最直接的优势互补。前进校区历史与社会课老师王瑞的初一历史课《感受沧桑巨变》,今年拿下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他觉得,集体备课调动了集体智慧,自己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原来可能要花上三年才能收获的积累。
新华幼教集团成立后,园长杨蓉看到,这些教师起点不同、风格不同、经验水平也不同,“新华”一改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变多层次教师培养模式,把教师划分为适应型、胜任型、骨干型、名师型四个层级,在各层级教师间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
同时,“新华”还创设了众多竞赛式练兵平台,同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如进行“教坛起步、教坛新苗、教坛扬帆”三级创新教育活动评比。杨蓉说,这一校本培训改革既激发了每一层面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把成功与自信带给了每一位教师。
无独有偶,青蓝教育集团也推出了分层培养模式,建立了专家型、骨干型、基本型“三级学术团队”,把学术引领权、学术互助权、学术评价权和教学质量评价权交给集团自己的教学专家,集团内部形成了“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不断探求新知的严谨学风。
“安吉路”建成知识管理型校园网,各校区老师通过网上论坛、网上会议室等全新的媒介随时吸纳、交流、共享各类知识,学习平台超越时空,无限放大。
广泛参与城乡结对互助,为“刀茅巷”带来了经常性的带教、支教、评教活动,为教师培养、特别是平常机会不多的二、三线教师开辟了新的展示舞台。
名校集团化战略,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与时俱进的师训套餐
让每个老师都找到成长学堂
下城区教育局所属的两家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