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东坡曾在这里办学,王阳明、龚自珍曾在这里讲学,于谦、袁枚曾在这里求学……江干教育源远流长,名人名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江干区抢抓杭州城市东扩,沿江跨江发展的机遇,站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高度,以创建教育强区为抓手,坚持“统筹发展、教育为先,人才强区、教育为本”的科教兴区战略,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江干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创强回放
2001年江干区通过省教育强区验收;
2003年江干区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
2004年江干区被认定为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
2005年江干区通过省教育强区的复验。
核心词:体制改革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当前突出存在的城乡差异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的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全区九年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全区义务教育管理中各级政府的职责,把完善全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的基础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为更好落实全区“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财政体制改革也快速跟进,区政府根据财权和事权相适应的原则,于2004年8月出台了《江干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将“原镇财政中小学教育支出调整为区本级财政教育支出”。体制调整后,所辖四镇的中小学共8300余名学生、600余名教师直接受益。
核心词:机制保证
发展教育靠机制保证。从2000年起江干区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加快改革和发展、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创新基础教育工作机制。全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定期检查研究基础教育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认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05年初,全区编制了《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各部门及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教育布局调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加强协调、完善职责。各部门积极主动履行各自在布局调整实施过程中的职责。目前,采荷中学扩建、铁路幼儿园和采荷二幼整合改建、夏衍中学创建省重点高中等项目跨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确保财政投入“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基础上,江干区自2000年起农村教育费附加的计征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切实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2001年5月,全区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的意见》,对获得省、市教育强镇称号的镇,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镇每撤并一所村小给予10万元的补贴,对自筹资金建造学校的,每平方米补贴100元;积极鼓励各镇在兴建学校过程中适度贷款,区政府按贷款总额的6%予以贴息。从2002年起,每年的教育经费在区本级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从原来的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据统计,近五年来,区、镇两级共投入资金2.3亿用于学校基本建设。
积极构筑以办学水平评估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先后出台《江干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方案》和《幼儿园办园水平发展性评估方案》,将学校、幼儿园工作的学年考核评价与办学水平评估相衔接,引导学校、幼儿园以办学水平评估方案为依据,制定学校、幼儿园三年办学目标,整体推进了江干教育的均衡发展。
核心词:创新办学
江干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村小学占全区小学比例曾达到79.3%。这些农村学校规模偏小,教学设备匮乏,与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大。同时受区域调整的影响,城区学校也面临着提升办学水平的问题。因此,顺应城市化发展要求,加速提升办学层次,积极推进区域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2001年以来,江干区共撤并农村片21所小学,实现一镇1所小学的调整目标;并新建采荷二小等7所学校,撤并2所城区小学。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大见成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环境不断美化。如今,迈入“钱塘江时代”,江干区又抓住钱江新城建设、农村撤村建居、丁桥与九堡大型居住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加快2005年布局调整十项重点工程建设,以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资源,促进全区学校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积极推行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江干区大胆创新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2003年,全区成立了杭州市天成教育集团;2004年全区又相继成立了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杭州市国泰教育集团、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名校集团扶持力度:对名校集团办学情况开展调研和指导;在资金方面加强对名校集团办学的支持;在人事方面给予名校集团更多自主办学的空间;在管理方面帮助建立名校集团办学运作机制,对名校集团办学给予系统的指导;实现了学校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为“钱塘江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了一大批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区有省市示范幼儿园7所、市甲级幼儿园5所,省、市示范学校6所,省、市文明学校9所,省、市文明单位10所,省绿色学校5所,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省科研兴校200强2所。
核心词:信息教育
江干区大力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近五年,先后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建立了江干区教育信息中心,构建了区、校两级的信息网络平台,提前完成浙江省“十五”规划“校校通”工程,全区各校共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508套,其中新课程实验班每班拥有一套,全区每8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
目前,全区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学校管理上得到充分应用,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网络世界获取与时代同步的最新信息,通过网络化学习提升素质;每位教师告别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进入了声光电多媒体综合运用,师生互动的全新的信息教育时代。《网络教学的评价与设计》、《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研究》、《小学语文电化教学系列研究》等一批课题被列为省市规划课题。区属采荷中学、夏衍中学、天杭实验学校、采荷二小、采荷一小等五所学校分别被命名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区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指导中心成为浙江省教育技术先进集体。
核心词:尊师重教
校级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9年开始,江干区在教育系统内推出了干部竞争上岗的举措。至今已进行了七轮校级干部竞争上岗活动,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先后有60余位同志走上校级领导岗位。
积极实施“高素质园丁工程”。措施一:构建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全员培训、骨干培训、校本培训等横向系列的培训和学历培训、技能培训等纵向系列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高学历比例分别达到65%、89%和87%。措施二:完善全员聘任制。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加大了“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工作力度,对不具备教师资格和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及时调整岗位或予以清退。措施三:实施“双名工程”。出台《江干区关于名教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江干区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实施细则》以及《江干区关于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每年落实培养专项资金30万元,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目前,全区有特级教师8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市教坛新秀和优秀教师127名、区名师13名。措施四:落实城乡教师交流锻炼制度。出台《江干区城乡中青年教师交流锻炼制度》,每年安排20余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城乡交流锻炼,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
全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江干区每年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大力表彰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各类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区政府建立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鼓励教师在边远地区工作;全体在职校长、名教师每年享受一次区管干部的体检待遇,其余在职教职工每年享受一次300元标准的体检待遇;在前几年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拨出住房147套的基础上,2005年又建了130多套教师经济适用房,年底前将交付。
跨越,而今从头迈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江干区从城郊结合部一跃成为杭州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这一历史性的跨越,给全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江干教育前景无限美好。为全面实现江干教育的均衡发展,江干区将继续做好四篇文章:
做好规划制定和实施文章。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好江干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精心设计江干教育发展蓝图。
做透名校集团化文章,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做好“名校+新校”的文章,由名校引领新办学校,使其快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二是做好“名校+民校”的文章,推进名校与民校联手,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三是做好“名校+名企”的文章,把名企的资本优势与名校的办学优势以及民办的机制优势结合起来。
做深“双名”文章,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切实落实全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的《江干区名教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关于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为实现江干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做大增量文章,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在确保“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好由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1.5个百分点的政策。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体制学校的发展;鼓励和支持财政资金以外的各类社会资金兴办各阶段教育;鼓励和支持外来名校来本区办学,进一步优化全区的教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