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小学老师收集整理弄堂游戏重回校园 点击次数:7.06万

北新泾第二小学的老师们收集整理出17个民间游戏,并因地制宜进行改编,受到学生欢迎。 

跳皮筋、拍毽子、木头人、造房子、搓铃……这些曾经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传统游戏,在今天的城市里已很难寻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放学后或双休日里背着大书包在各种补习班、特色班之间奔走的孩子。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机械而孤独地摆弄手中的变形金刚、游戏机的时候,北新泾  
第二小学的老师们经过收集、整理,使这些从前风靡弄堂小巷的游戏重又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老游戏的浸润下,孩子们体味着童年的乐趣。 

午休时间,北新泾第二小学四(4)班的学生都在埋头做作业,教室里静悄悄的。班主任吴洁老师看着这校园中最常见的一幕,心生一计:“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此语一出,学生们欢呼雀跃。“笃笃笃,卖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来了伐?问侬讨只小花猫。”小女生清脆的童音响起,小男生忙应和道:“有的有的,侬拿去。”“花猫”、“黄狗”、“白兔”一个跟着一个欢欢喜喜地加入到卖糖粥的队列中,学生们一边找伙伴,一边唱歌谣,午间半小时在欢声笑语中轻松度过。 

本学期,北二小学开展“唱童谣,玩游戏”活动,课间,学生们走出教室,玩起“丢手绢”、“造房子”、“跳皮筋”等弄堂游戏,老师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重温童年的滋味,校园里呈现一片生机。 

把游戏还给童年 

校长陈琼谈起这一活动的初衷,深有感触。她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们玩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游戏正在消失。而现在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且身居高楼,平时很难找到嬉戏的伙伴,更无缘弄堂游戏,在课余时间,他们甚至不知道可以玩些什么游戏,整天被学业、电视、电脑包围,体质下降、性格内向成了他们的通病。陈琼说,这些状况的出现,无论是对学生的情趣培养,还是人格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即使教育途径狭窄了,也使教育形式单一了。如何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丰富课余生活,使娱乐性与教育性相辅相成?她和老师们在闲谈中纷纷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快乐的游戏时光,于是老师们分头开始民间儿童游戏的搜集、整理和实践工作,陆续征集到17首童谣和相应的游戏。学生们一拿到这本小册子就迫不及待地诵读、吟唱,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很快学会并喜欢上了这些游戏,课间常常三五结伴边唱边跳,兴奋不已。 

二(2)班的常玉昆最喜欢的游戏是“金锁银锁”。两个学生把手举高,搭成一个山洞的样子,其他同学一边唱着“金锁银锁嘎拉拉拉一锁,蚂蚁爬过捉牢算数!”的儿歌,一边依次穿过“山洞”。歌声停住,“山洞”大门会突然锁住,被关的学生只能退出游戏。游戏虽然简单,但孩子们却感觉其乐无比。年龄稍大点的学生则喜欢有难度的游戏。五(3)班的陈笠喜欢玩“滚铁环”。他说:“你别看工具这么简单,就一个铁圈、一根推棒,要它们听你使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花功夫,还要琢磨其中的窍门。”现在他可算得上是“高手”了,要滚多远就多远,要滚多快就多快。 

老游戏新玩法 

北二小学的老师们把收集到的游戏进行了归纳分类,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体育游戏类,如老鹰抓小鸡、造房子、滚铁环、跳绳子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有益于身体发育;第二类是学知启智类,如走棋子、挑棒、猜谜语等,可以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开发大脑潜能;第三类是语言娱乐类,如拍手游戏、问答游戏等,这些都伴有儿歌,活动中一唱一和,别有情趣。 

由于这些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流行于口头,存在着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对收集到的传统游戏及童谣进行了改编,有的则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含义,使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在开展民间游戏“摸瞎子”时,老师们建议把这一活动名称改为“猜猜我是谁”,人性教育显现其中。又如在“拍大麦”游戏活动中,所配的童谣最后一句为“打好麦子做馍馍”,由于如今在上海地区生活的学生没有见过“馍馍”,在诵唱这句时很别扭,老师就把“馍馍”改为“馒头”,学生唱起来顺口,说起来清楚。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一些原本简单的游戏被老师们开发出许多花样。如“跳长绳”可以双脚跳、单脚跳、迈门槛、麻花阵、旋风、跑跳、蹲跳等,“造房子”也有单腿跳、双腿跳、夹包跳、踢包跳等多种玩法。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玩法。而像“老鹰捉小鸡”、“花色跳皮筋”、“贴膏药”等游戏由于活动量大,则通常被安排在冬、春季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生理机能。 

小游戏大教育 

游戏,让孩子动了起来,也让教育活了起来。校长陈琼说,游戏不仅仅是孩子玩耍娱乐的主要活动项目,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日后的性格情趣、价值取向、待人接物等方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间游戏多为若干孩子组合,或三三两两打对手,如“拍大麦”、“挑游戏棒”,或多人组合成团队间的小对抗赛,如“跳橡皮筋”、“赛龙舟”等。孩子既可以从中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又能在简便易行的比赛规则约束中开展竞赛活动。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促使孩子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而富有情趣的民间游戏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了参加游戏,孩子必须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等。此外,由于在游戏团队中有自然的角色更换,或成为“领袖”,或被淘汰出局,因此,游戏的孩子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民间游戏又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能使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有利于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游戏大家谈 

老师:民间游戏不知不觉中成为矫正学生不良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和风细雨”。我班有几个接受能力较差、反应较慢的随班就读生,在玩“金锁银锁”游戏时,我先让他们担任次要角色“被关锁人”,当玩得比较熟练之后,再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关锁人”。当他们关住同伴时,那高兴劲就别提了,我和同学们一起鼓掌表示祝贺,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