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7时,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上的一间教室灯火通明。窗外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教室内二十几个学生围坐在圆桌前,翻开手中的课本,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里与一般夜校不同:老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这群特殊的学生则是附近中铁建工集团的民工。
大学生送知识进工地
教室设在徐汇区中金广场工地的会议室。自8月中旬以来,工友知识培训班在这里已经开讲了三次。学生手中的课本,是华师大人才学院的大学生们利用暑假,精心为民工们编写的教材,包括医疗保健、金融理财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这节课是理财课,考虑到理财课内容比较沉闷,老师们决定用问答形式来上课。
大家能为钱来作个定义吗?来自华师大商学院的朱景琪同学一发问,现场立刻活跃起来。
钱,当然就是拿在手里的钞票啊!工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钱,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平时穿的衣服、用的家具都是钱,它们属于固定资产,容易被忽视。而我们手中拿的钞票是流动资产。朱景琪笑着帮工友们讲解着。
那么,手里有了余钱该怎么办呢?朱景琪又问。
当然是存银行啦!有工友说。
可是你们知道吗,储蓄也是有方法的。朱景琪慢慢将话语引入正题。
朱景琪的话让工友们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如果您每月的工资在日常支出后还有剩余,想过年的时候凑成整数再带回家,那您应该选择零存整取储蓄,到期一次支取本金及利息。中国工商银行在此基础上开办了教育储蓄,有小孩读书的家庭可选择办理,到期后凭非义务教育(高中以上)的录取通知书、在学证明享受免税利率优惠政策。3年期的教育储蓄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开户,6年期的教育储蓄适合小学4年级以上的学生开户。
听到这,工友们都恍然大悟般地点了点头,并在课本中与此内容相关的文字上划上记号。
我打工几年下来,攒了一点钱想存入银行,等到结婚的时候用。如果存成一笔存单,一旦利率升高,就会少好多利息,如果把存单存成一年期的存单,又利息太少,那应该怎么办呢?一位姓宋的工友提问。
中文系的丁洁立即接过话来:我给大家介绍‘阶梯储蓄法’。这种方法能保证到最后您手头的钱最多!
假定您持有5万元,您可分别用1万元开设1个一年期存单,用1万元开设1个两年期存单,用1万元开设1个三年期存单,用1万元开设1个四年期存单,用1万元开设1个五年期存单。一年后,您就可以用到期的1万元,再去开设一个五年期存单,以后每年如此,五年后,手中所持有的存单全部为五年期,只是每个1万元存单的到期年限不同,依次相差1年。这种储蓄方法是等量保持平衡,既可以跟上利率调整,又能获取五年期存款的高利息,也是一种中长期投资,适合家庭为子女积累教育基金和未来子女的婚嫁资金。接下来,还有存单四分储蓄法
听着听着,工友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工友:在收获中感动
华师大老师的到来,点燃了工地上工友们求知的热情。他们不顾一天劳作的疲惫,踊跃来听课,有的学生甚至手脚沾满了泥,脸上挂满了汗珠,仍兴冲冲地前来定座。
在上海中金广场工地上负责打桩的黄姓民工,是这次学习班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年近5旬的他是福建人,由于年龄大,工友们亲切地称他为黄大爷。
黄大爷皮肤黝黑。由于家有病重的老母,以及尚在读初二的小儿子,一家人的经济负担全部由他和早早辍学远赴广东打工的大儿子承担。
我希望我的小儿子能有一天考上大学,做白领,不用靠卖劳力为生。我在上海打工已有六七年,为的就是攒钱,辛苦归辛苦,但心中有希望也自然感觉不到累了!黄大爷说。
黄大爷在上海打工的工资每个月约1000元,由于节俭,每个月可剩下700元左右,如果按照教育储蓄上规定,每个月存700元-800元,坚持五年下来,连本带利可拿到5万7千元,而如果是按活期存款的话,每月存700元-800元,按每年活期利率0.72%计算,五年后只能拿到5万零800元左右,前后足足损失了六千多元。
看到能从学习中得到那么多好处,工人们越发活跃了。
社会上针对我们工人,有些什么样的保险吗?我们万一受伤了,怎么得到赔偿?赔偿金额怎么计算?
夏天天热,能给我们讲讲怎么样防中暑吗?
我们想知道如何处理常见的皮肤外伤,因为在工地施工,很容易受伤。夏天伤口弄不好就发炎。还有买药也是一大问题,药品的真伪怎么区分?
我小时没怎么读书,现在有了学习机会,心里感到很充实也很快乐。一位从安徽来沪打工的姓刘的小伙子感动地说。
通过多次实地授课和相互学习、交流,工人们切实增强了卫生保健常识、急救处理知识、自我防护意识、金融理财意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并学会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在感动中收获
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外地进城务工人员的辛勤劳作,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进城务工人员在进城之后,并没有机会利用城市发达的教育系统来缩小原本就明显的知识差距,许多劳务工人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脱节,甚至格格不入。生活能力低、法治意识淡薄、处理危机能力弱,他们生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生活在现代与原始的边缘。
华东师范大学数十位学生在走访上海多个建筑工地后发现,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除接受简单的岗前安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外,并没有其他领域的专门培训课程。为此,他们发起了送知识到工地活动,让流动的教室成为工友们的精神家园。 培训活动领队丁建勇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工友更好地理解知识,他们绞尽脑汁,尽量用最直白、最口语化的文字编写民工教材。目前,他们编写的一本60多页的教材已经印发了70余册,散发到了上海斜土路、漕溪北路、闵行一带的工地上。
教室流动在多个建筑工地,工友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手册内容包括卫生保健、金融理财、法律常识三大版块。其中卫生保健版块将涉及调理情绪、饮食卫生、疾病防治、医疗急救、用药买药、传染病等内容;金融理财版块涵盖银行知识、储蓄方法、信用卡、保险常识等内容;法律常识版块包括民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合同签定、合法讨薪等相关知识。
丁建勇告诉记者,作为一次尝试性探索,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将外来务工人员从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提升为具有一定素质的知识型劳动者。
记者了解到,在学生们的感召下,上海市徐汇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领导、以及建委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利用已经搭建好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培训的平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长期合作。
曹嘉涵同学是这次华师大送知识到工地的老师之一,他告诉记者,他在为民工讲课的过程中经常被感动。我有种从未有过的被需要感,我们所学知识在慢慢影响着工友们的生活,这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曹嘉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