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音乐静静流淌,悄然沁入心田……数千师生专注地倾听,会心地微笑,热烈地鼓掌。
9月27日下午,中科大东区大礼堂,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的师生代表,与一位年逾古稀的长者,一起在艺术殿堂中徜徉。这位老人,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他以儒雅的风度、深厚的艺术素养、睿智诙谐的谈吐,与大学生们分享了他对音乐、艺术、人生的感悟,展示了一位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另一种风采。
李岚清于9月26日至30日来到安徽考察。在省领导郭金龙、王金山、孙金龙、张学平等陪同下,他先后考察了合肥、黄山两市的高校和城市建设情况,并专门来到中科大,与高校师生一起畅谈音乐、艺术、人生。
退休生活丰富精彩
退休后主要做些什么?面对学子的关切询问,李岚清直言:“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写书。”
怎样健身健脑?李岚清一一道来,一是打网球,二是游泳,三是打桥牌,四是学篆刻。李岚清说,虽然已年逾70,但他仍然可以连续游泳1公里。真正研习篆刻是最近两年的事,他认为,篆刻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形式,脑、眼、手要协调配合,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他特意为自己篆刻了一方印:“江南老童生”,并告诉大家,这是自勉,是不断求知的决心。
李岚清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儒雅、博学、睿智,这种一生修养出来的气质,依然在这位老人身上散发出动人的魅力。这些,都缘于他的读书和写作生活。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小讲堂。他常常出题,请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讲课。这个不为人知的小讲堂,不仅在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时存在,现在依然定期安排课程。他说:“过去是为工作而读书,现在是为兴趣而读书,有些好书如果错过了没读,那是终身的遗憾。”
读书引发了他写书的灵感和激情。2003年10月,他出版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10个月后,又出了一部备受关注的《李岚清音乐笔谈》。这部35万字的《音乐笔谈》叙述亲切朴素,语言通俗易懂,展示了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艺术修养与人格力量,李岚清本人深刻的思想、深厚的修养、执著的艺术情怀,也在此书中得到充分展示。
所以写作此书,李岚清倾吐心声。他认为,目前的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最为薄弱。而开展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在这方面,专业音乐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少书由于专业性较强,一般人不易看懂。因此,他要从一个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写一本大家都能看得懂,又能引起音乐兴趣的书。
这无疑是一部引人走入神奇美妙的音乐艺术殿堂的书,一部可以与心灵对话的书。
音乐让思想更有创意
“我今天到这里,目的就是‘煽风点火’,希望大家都成为音乐的爱好者,让音乐氛围更加浓起来。”李岚清风趣地阐明此行的宗旨。
为什么有这想法?李岚清进一步解释:“音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习和工作的创意思维。”
李岚清以其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深知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10年中,他始终强调美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加强教育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美育被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正式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谁作的?”李岚清问,不等回答,他就感慨地接着说:“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在法国留学时,就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
接着,李岚清如数家珍:中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写过《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一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善拉小提琴、李政道的物理与绘画研究让国画大师黄胄听后茅塞顿开、爱因斯坦在弹奏钢琴时得到发现广义相对论的灵感、掌握美国宏观经济调控大权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科班音乐专业出身……
大礼堂里,李岚清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不时插播经典音乐片段,让大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在与多种画面和声音的互动中,从中外大师的身上领悟音乐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
李岚清说,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有造诣的人才,特别是大师级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的。他说,“音乐有助于开发智力,开发多种思维能力”、“思维有创意,才有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才有新的科技成果”……
生动真切的故事、妙语连珠的点评……所有的人屏气凝神听着,思想之弦被有力拨动。
大学生不能只喜欢通俗音乐
“你对通俗音乐怎么看?”这是大学生们提出的一个颇为尖锐的问题,李岚清毫不避讳地畅谈认识。
“我不反对大学生们喜欢现代通俗的流行歌曲和音乐,但是,作为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流行音乐,那是远远不够的。”
李岚清深入浅出地阐述:“一般来说,通俗的流行音乐音域窄、歌词直白、娱乐性强,易于流行。应当说,不少通俗的流行乐曲很好,我也很喜欢,如《少年壮志不言愁》、《绿叶对根的情意》、《故乡的云》等,这些歌就很好。但是,有些通俗的流行歌曲比较低俗,不太好。通俗的流行音乐是面向大众的、娱乐性音乐类型,在文化品质上具有某种快餐性,因此,有人将纯娱乐性的通俗流行音乐比喻为‘零食’,真正的知识分子只吃零食是远远不够的,无助于文化修养、高尚情操的养成,所以还是要吃主食,这主食就是经典音乐。”
从上世纪20年代起头,李岚清向大家一一介绍了那些传世名曲。他深情讲述了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经典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他从念书时就会唱,至今仍然时时吟起。说着,李岚清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演唱起来,他将歌曲中蕴含的纯洁感情、高尚情操、优美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说起西洋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李岚清娓娓道来。西洋音乐以立体的和声体现复调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以线形的旋律体现单纯之美。现代音乐要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前人已经做出了榜样。从沈心工、李叔同、赵元任、刘天华到聂耳、冼星海、马思聪,无不是这样的典范。
激情满怀,边讲边唱,李岚清又陆续演唱了传统名曲《送别》、《思乡曲》、《渔光曲》等,一时间,大礼堂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中外名曲演唱会。经典的艺术,让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尽情领略经典音乐的特殊魅力,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沉醉了。
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种超越国界、撞击心灵的强大元素。在多年的国务活动中,李岚清真切体验到文化的特殊魅力。
李岚清讲到,有一次,他在巴黎拜访法国总统希拉克,两人谈话大大超过了规定时间。谈什么?李岚清说,希拉克谈中国文化,我谈法国文化,越谈兴味越浓。李岚清透露,希拉克当时告诉了他一个秘密,他要写一部电影,名字就叫《李白》,他同时请李岚清帮助收集中国青年人对李白的看法。
回国后,李岚清委托北京大学的专家搜集有关的论文,并译成法文汇集成册,送给希拉克参考。李岚清还亲自编了一本李白诗选,专门送给了希拉克。李岚清告诉同学们,他很想早点看看这部法国电影,看看希拉克总统眼中的李白是个什么样子,他认为,以法国的特性,电影中的李白很可能更加浪漫。
李岚清讲到,赴莫斯科申办奥运会,一次宴会中,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问李岚清,《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会唱几段,李岚清说会唱4段,卢日科夫兴奋地说:“现在俄罗斯的专业演员也只会唱两段,能唱4段的,大概也就咱们两人了。”两人当即现场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将宴会推向了高潮。
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中,李岚清就势要求卢日科夫帮忙,为中国代表团申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卢日科夫当即拍胸表示没问题。申奥成功后,他电话给我驻俄大使,请他转告:“李副总理交待的任务完成了。”
无疑,文化在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在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元素,是撞击心灵隔膜的巨大能量。这是李岚清的感受,也是世界上许多热爱艺术的领导人都有的感受。
文化艺术给了李岚清很多启迪。繁重的工作中,轻与重、缓与急、情与理、灵活与原则等的把握与运用,李岚清得心应手。这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领导开展“申奥”、教师住房“广厦工程”建设和“筒子楼”改造、高校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务实态度、创新精神、满腔热忱,莫不印证了这一点。
大礼堂里,李岚清浑厚的男中音久久回荡:“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学习更有实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语重心长,字字千钧。
石言志
李岚清71岁始学篆,至今已篆印百余方。
李岚清为莫扎特、贝多芬、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