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词汇不断涌现,有人惊呼,汉语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比如“妹妹”变成了“美眉”,而“美眉”的含义比“妹妹”丰富得多。又比如两个人比试比试,不流行说“单挑”了,如今流行说“PK”……
面对网络语言、外来词汇、各地方言,“正统”的语言文字该不该、又如何海纳百川?关于语言文字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又该如何尊重语言发展规律?
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
如何规范新词汇使用?如何保护上海方言?成为立法讨论中立法专家热议的话题。
1 “美眉”等如何规范?
“知道‘玉米’是什么吗?”记者问一位年过半百的立法专家。专家马上回答:你不是在玉米地头这么问,我就知道你说的是一个“小超女”的歌迷。
记者再问:“粉丝”是什么?
立法专家脑筋急转弯:肯定不是吃的,不就是一大群歌迷、影迷嘛。
至于什么是“美眉”,立法专家说,这太简单了,就算是“菜鸟”也知道,漂亮的小姑娘嘛。
可当记者拿同样问题问石库门里的一位老妈妈,老妈妈根本听不懂。记者解释了一番,老妈妈说:“妹妹,你怎么瞎话连篇呢!”
是的,当“玉米”不再只是指称一种粮食,“粉丝”不再只是一种南北货,“美眉”并非“美丽的眉毛”,它们的新义,有人了如指掌,有人不知所云。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当这些词语在交际引发了障碍,人们担心,汉语的纯洁性遭遇了挑战,应当立法规范。
但语言学家以为:对网络新词语不必过虑。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李熙宗教授说,不要担心汉语的“自净能力”,不论是“玉米”“粉丝”,还是“美眉”,在人们的话语中,它们是去是留,语言的发展规律自会作出决定。
“要论寿命长短,我认为‘美眉’第一,‘粉丝’第二,最短命的是‘玉米”,这是由汉语词汇的生成规律决定的。”李熙宗教授说,伴随一场狂欢式的娱乐活动结束,“玉米”在人们口头出现的频率自然会越来越低;但各种文体活动还在,“粉丝”依然会出现在网络、日常交流和平面媒体中。
至于“美眉”,它能从网络上走下来,活跃在年轻人、知识阶层人士的口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词本身含义美好,表达亲切,很容易被接受。网络不消失,社会心理不变,“美眉”就会长久地存在,只不过这个词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于非正规场合。
【立法观点】网络词汇应允许用
除了语言的规律决定词语的“寿命”,对网络词汇的取舍,立法能做点什么?
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谢天放看来,对发展中的网络词汇不宜作简单化的绝对禁止,立法要规范汉语词汇,不是说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不可以说“玉米”“粉丝”和“美眉”,而是说,对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或者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网络新词,应该允许使用。但是,在国家机关公文、汉语文出版物和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词汇。
2 上海话需要“保卫”?
最近以来,“保卫上海方言”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小孩子说的上海话“变味”了,有人担心,长此以往,上海话岂不是要消失了吗?推广普通话,同时“保卫”上海话,把上海话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