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教时要警惕色狼”、“避免穿超短裙之类的衣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日前,北京市教委首次向高校下发《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学课件,大学生如何防范性骚扰首次进入高校安全教育课堂。
今年8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增加了关于性骚扰法律责任的规定。就中国现实来说,将性骚扰纳入《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个立法上的进步,但这仅仅是遏制性骚扰的第一步。
一份“性骚扰调查问卷”显示,在21989位被调查者中,就有16745遭遇过性骚扰,占76.15%。其中,14676人遭遇过陌生人的性骚扰,6939人遭遇过同事的性骚扰,6036人遭受到领导的性骚扰……让人遗憾的是,有40%左右的人遭遇性骚扰时选择了“保持沉默,悄悄躲开并忍耐”的下策,只有不到4%的人选择“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受到“性骚扰”时能保护自己,法律当然是最有效的武器,这便要求我们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能够明确“性骚扰”的具体内涵、界定方法等,让其更具可操作性。但事实上,尽管此次《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但还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另外,性骚扰的取证相当不易。一般来说,性骚扰往往都发生在特殊、隐蔽的场合,绝大多数都是两人单独相处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害方向法院起诉,由于提供不了证据,法院很难支持。
而一些女性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骚扰时,之所以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悄悄躲开并忍耐”的下策,主要是受到骚扰时的羞耻感:一方面是自己觉得丢人,另一方面,一旦大声喊叫,就要面对其他人异样的目光。
在虽有法律但仍不完善、女性防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加强防范性骚扰的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北京市教委让大学生如何防范性骚扰进入高校安全教育课堂,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课堂教育要为学生介绍更多的防范招数,在受到伤害时,能保留人证、物证等有效证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相比之下,防范意识比防范技巧更为重要。
减少性骚扰,不能消极等待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也不能以为出台一部法律之后就万事大吉,更要加强防范性骚扰教育。当然,仅仅通过大学课堂对女大学生进行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部门还要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形式进行防范性骚扰教育。不仅要对女性进行教育,对男性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一方面让受到伤害的女性能够拿出勇气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性骚扰”的严重性,在面对性骚扰时,能自觉地站到受害者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