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启全新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影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穗港澳台专家呼吁
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9月13日,在以“互联网与青少年”为主题的“2005穗港澳台新青年辅导”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及成年人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状:青少年对互联网有特殊心理需求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当代互联网络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导致了网络文化的产生。在这种大背景下,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络的全面接纳则是由于青春期特质与互联网络特性的契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国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35岁以下的互联网络使用者占到了80.8%。
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有160万儿童和青年人定期性地上网,其中40%的人平均每星期花10小时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上;而澳门青少年上网则多是与人交往;大台北地区高中生家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平均为1.71台。
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和“e时代”青少年是密不可分的。“相对于印刷媒介或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来看,互联网络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等重要特征。在互联网络中,信息空间向每一个人开放,不再存在绝对权威,每个人都能获得传播与交流的权利。”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说:“青少年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了青少年特殊的心理需求。”
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专家指出,互联网络如果使用得当,能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如果使用不当,“虚拟世界”有时也会令人迷失,甚至把真实和虚拟的世界混乱了。
互联网络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活动空间。“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评选结果中,就有“翠花上酸菜”、“QQ”、“flash”三个词语与网络有关,由此可以看到,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对新潮事物的追逐和对流行文化的迷恋,他们在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使用中,创造着、表达着、交流着、娱乐着。
互联网络在使人们的交流和互动空前开放的同时,也隐含着某些放任对于以往的法律、道德所形成的新的挑战。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络信息中,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如具有消极意识形态作用的网络“黑色文化”,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都对青少年带来各种消极影响。
澳门培道中学副校长韦辉梁说:“网络有正负两面的效应。求知和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