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这些天出现了学生购物高峰,除了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外,手机、mp3(或CD、walkman)、电子词典(或学习机)成为学生们新学期开学购买的“三大件”,返校日也成了一些学生的“显宝”日。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要求应理性对待,而学校也应该对学生中的攀比风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
这也要买 那也要买
新学期在即,一些学生好像从头到脚都要着新才能进校门。朋友16岁的儿子吵着要妈妈买一双新款“乔丹”,1480元的标价让妈妈吓了一跳,但孩子却不依不饶:“今年升初三了,关键的一年,你就买一双好鞋给我吧。”
“考的高中挺不错,好歹也要奖励一下呀。”即将升入长宁区教育学院附中高一的陈同学父亲说,自己已经给儿子买了带摄像头的新诺基亚手机、三星的mp3,现在,儿子还要买个诺亚舟动漫学习机,说要帮助学英语。对此,陈同学说得理所当然:“我们很多同学考进高中都要添置新‘设备’啊!转折关头敲敲父母的‘竹杠’也很正常。”
返校日教室里“斗秀”
本市某学校初中生返校当天,学生们除了交暑假作业外,教室竟成为“斗秀场”。该校的杨洁同学坦言,当听到“你这个是新买的吗?”“你这本笔记本真可爱!”“你这双鞋是名牌啊!”之类的话心里会特高兴。
家住福州路的包女士儿子今年念小学二年级,孩子一年级用的书包保管得很好,但前几天儿子提出“二年级的书比一年级多了,要买一个大的。”于是,她就给儿子买了个新书包,加上铅笔、橡皮、笔记本,一共花了300多元。昨天,儿子返校回家后要求再买一些可以弯曲的铅笔,形状各异的橡皮。原来返校时,儿子看见别人的文具比自己更“先进”,眼红了,一定要家人给自己补上,争回面子。
家长岂能助长攀比风
福州路山东路口一家文具用品店老板告诉记者,家长们买电子词典的时候都很大方,比较在乎质量、品牌和功能,倒不太看重价钱。上海社科院家教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包蕾萍说,眼下只要和教育相关的消费,很多父母容易陷入盲目和欠考虑的境地,抱有“只要出于学习目的,什么我都答应你”的心态。即便是手机等非学习用品,听说孩子的同学有,往往也随大流表示认可。包老师说,家长为孩子购物要理性,不能助长孩子相互攀比的心态。
观点: 余衡
学校总是一个存在比赛的地方。不管使用什么教育方法,以什么为价值准则,只要坐进教室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无形有形总在互相比赛。
唯贫富,最不值得一比。因为这绝不决定于学生的努力,而在于家境。
报上曾对教室里张贴成绩榜大加批评,以为这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在教室里“显宝”难道不在伤害那些家境贫困的孩子的心灵吗?况且,用父母的钱来争面子,那样的心理,也不见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