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现在的中国,十五岁是与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长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文化教育。除了读书,他们玩电脑游戏,进出儿童乐园,吃肯德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战争年代,十五岁是和失学、饥饿、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联系在一起的。有些甚至走上战场,早早地挑起了救国救亡的重担。
原南京军区后勤部长陈辉将军,十五岁那年参加了陈毅元帅领导的新四军,次年,他就担任了部队的后勤官,管起了二、三千号人的后勤保障,范围几乎包括了吃、穿、住、武器等各个方面。
1938年以后,日本鬼子大举侵入华北、华中。
“有一天,日本鬼子下乡,我只有躲起来,出来看看,觉得太凄惨了,心想着投军无路、报国无门……”陈辉将军回忆说。
是陈毅在高淳午殿广场的讲话,激发了少年陈辉杀敌报国的热情。这种热情,源自他的一颗稚嫩而又坚贞的爱国心,源自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杀敌报国是少年陈辉最大的心愿。
“那时,我是个初中生,但在当时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领导派我去做会计。曾经了为三分钱的出入,我整整算上一天,直到核准为止。”
三分钱是很小的数目,但透过这三分钱,我们看到了这种境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就是对部队负责,对抗日战争的大局责任。倘若我们忽略三分钱的日积月累,自然也就丢失了一种精神,而一种精神的坚持,就是要有信仰、勇气、恒心作支撑的。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都需要继承、发扬。
“战争时很残酷的。有一次我们的部队被鬼子包围了,首长命令我们突围出去。那时,我身上带了很多钱,那都是部队的命根子。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我想我一定要想办法冲出去。为了保护身上背着的钱袋子,我把自己的行李扔掉了。在敌人的炮火里穿梭,我当时想到的一切,就是要保护好钱袋子。我明白,这些钱是战士们的命根子。”
为了保护钱袋子,他把自己的行李都扔掉了。在他的眼里,他始终把部队的经费当作战士的生命来看待。其实,纵观历史上的任何正义战争,胜方有一条经验就是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这是部队取得胜利的原动力。老将军陈辉是部队无数后勤保障中的一个,是非常杰出、优秀的一个。
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硝烟。现在有一些孩子,喜欢明星、游戏、名牌用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些淡薄了。生长在和平年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仍然应该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