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多是独生子女,基本上是在上学升学“指挥棒”下长大的。流行的“80后”十大尴尬,从侧面反映了这代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比如: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我们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刚摸到皮毛却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学到,得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
6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属于国家按需分配的一代,基本上“供不应求”。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孙先生谈起自己当年的就业时说:“我们那时候大家都想去‘天南海北’,就是天津、南京、北京、上海,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我是一块砖,天南海北任党搬,就是不去新西兰’,而所谓‘新西兰’就是新疆、西藏和兰州。我们大学生当时就是天之骄子,没有自己找工作一说。”
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尽管已经自主择业了,但由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总量较少,就业形势比较好。“生于70年代”的杨先生目前在国家博物馆工作,他说起当年的就业表情极为平淡:“可以等国家分配,也可以自己找,都不是什么难事。”
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相比,专家们认为,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定位,是“80后”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郗杰英研究员分析,“8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而现在的教育和以前的定位也不一样了,主要是“普及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和家长们要有普通的心态,不要把自己拔高了。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就是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