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暑托班总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一方面家长有需求,让年幼的孩子一个人在家不放心,而暑托班则可以帮父母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孩子们不愿去,常常是家长连哄带骗、连拖带拉将孩子送进暑托班。做作业、自由活动、午睡,每天不变的作息与孩子好动的个性发生冲突,上这样的暑托班让孩子们觉得“没劲透了,还不如呆在家里”。
而上周我们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看到另外一番情景,这里的暑托班令孩子们乐而忘返,连双休日都想来。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暑托班被办活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口味,能够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开心,自然就愿意来了。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很朴素,那就是过一个开心充实的暑假。所以,暑托班不只是起到看管孩子的“保姆”作用,还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考虑孩子们的感受。
又放暑假了,令许多家长头疼的孩子安置问题又来了。家长白天上班,留下幼小的孩子在家无人照看,一来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来日常生活没人照料。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普遍存在。因此,各社区街道都纷纷开设“暑托班”来解决此类问题。但是,一些“暑托班”却存在“家长欢迎,孩子不爱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活动内容死板无趣,约束力又太强,不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让孩子产生“放假了还要上课,真没劲”的印象。
但是,笔者近日了解到,长宁区虹桥社区青年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机电学院“爱心学校”共同举办的暑托班却异常火爆,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些外区的家长也赶来给孩子报名。孩子们反映很爱去暑托班,连双休日也不愿意呆在家里。那么,这个暑托班到底用什么招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放宽约束 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上周三上午,我们走进社区中心时,孩子们正在上活动课。根据年龄和兴趣40名学员被分为两个小组上不同内容的活动课。二年级以下的学员正在教室里上手工课,四个大学生老师在教他们折纸,桌上陈列着部分已经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