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快乐地学习语文,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环境却让我们快乐不起来,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和学习母语?”昨天,在15所名校中文系联合主办的“语文之星”夏令营上,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对此有同学建议,可以建立“中国母语网”,通过互动,探寻更加合适的语文教学方法,吸引更多人关注母语。
在论坛上,营员们提到,课内,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经常是生硬的、机械的、无趣的解题技巧。一名同学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最喜欢告诉我们的,就是怎样不看题目,光看选择项就能答题,或者总是让我们识字、背书。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我们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另一名同学则表示,自己希望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但一些语文老师上起课来“无声息”、“无激情”,只会机械地分段、归纳文章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和课文无关的文章或事情从来不说,最后连语文课代表都不愿听。
在课外,语文学习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一名同学表示,网络是学生在课外接触最多的工具之一,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QQ号、MSN号,以及自己的博客,但这些网上留言经常有大量的错别字和众多的语言不规范现象。不少人甚至觉得语言使用不规范是“语言活泼生动”的体现。正因如此,现在不少同学常会遇到提笔忘字、书法水平低下等情况。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汪涌豪对此补充,正是出于这些课内课外的现状,还导致了当下中小学学生的集体失语。在前一天进行的“语文素养综合测评”中,作文题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汉语母语教育状况谈谈想法,不少同学的作文标题都是雷同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母语,我的精神家园”……
对此,一名同学在论坛上向同龄人建议,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中国母语网”呢?可以在里面设置论坛、新闻、视频等大量丰富的内容,让喜欢上网的同学不再沉迷在QQ里面,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网友的语文水平,同时,还可以吸引其他人关注母语。而对于网上的大量错别字,也可以用技术手段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