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门,一眼就能看见电子屏幕上排得满满当当的暑期课程表,课程主讲人大多是已经毕业的校友,课程内容上至天文下至电影,既有专业性强的课程,也有入门级的通识课。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这些课程却能让听众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一番。学校特意开放了大讲堂、报告厅和数个教室作为讲课场地,还安排了学生志愿者对课堂进行录像,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料。暑期课程对于学生、学校以及校友而言都是一次崭新的尝试。课程报名向所有杭高人开放,包括在读学生、老师和校友,报名过程与大学里选通选课有相似之处,首先,要在大量课程中相中感兴趣的课;其次,找到感兴趣的课就要先下手为强,以免课满落选。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50人报名“杭高人在场”课程。
薪火相传的杭高人
杭高的毕业生,踏入高校或职场之后,仍不负初心,以授课的形式回馈母校,这正体现了杭高的办学理念,即坚持以传承文化立校,以荟萃名师立业,以精进道德立人。赵晋是“杭高人在场”的主要发起人,高中时期他是天文社的社员,曾经听了不少天文社校友回校做的分享会,受到很多启发。为什么有益的课不能分享给天文社以外的所有杭高学生呢? 抱着这样的念头,赵晋找到了班主任梁老师,请教他如何将分享会扩展成一系列的公开课,惠及更多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之下,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杭高校长,信中他勾勒出了暑期课程的大致设想,也坦承地向校长表达了场地、物资等需求。喜出望外的是,校方很快就给予了答复,表示会尽力支持赵晋和他的伙伴们。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赵晋和伙伴们一起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杭高人在场”,第一条课程预告就受到了人们的热情转发,大量已毕业的校友在微信中咨询能否参加,团队决定将课程开放给校友和校外公众。目前“杭高人在场”运作团队有12个人,有些仍在大学读书,有些已经工作,每个人都自愿贡献出时间和精力来组织课程、联系校友讲师、安排场地。
学生与老师互相汲取灵感
以上课、写作业、考试为主的高中教育早已满足不了高中生的求知欲。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上网自学,例如看公开课,参加MOOC在线课程,来补充知识与技能。记者了解到,高三同学由于课业繁忙,较少报名听课,高一和高二的同学会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课。一位刚上完“创意设计与实践”课的张同学对这种课程感到很新鲜,“我以前从未接触过设计,这堂课让我们重新获得了被应试教育压榨的想象力,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课上的头脑风暴十分有趣,同学们从以前紧扣中心变得离题万里,但这正是设计师应有的。希望设计课能改的更有趣一些。”
学生也是老师的老师。
“创意设计与实践课”的讲师方可感慨到,经过了三节课,从学生身上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第一,很多学生最后做出了特别有意思的设计,非常有创意。尽管并不完美的,但是令人眼前一亮。比如有人通过吃饭时眼镜会起雾联想到设计一个为近视者打造的主题餐厅,顾客进去后需要摘下眼镜,因为菜品在裸眼的时候看起来更美丽诱人。虽然这个设计非常不现实,但是,那种从生活中小事放大的对人的关怀,创造另一种世界(近视世界)中的美的想法是多么美丽而性感!
第二,上课的过程给我很大启发。我之所以来讲课,源于我自己对创新教育(指教育学生如何创新)的兴趣。创新教育很有意义,但非常有挑战,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讲课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让我对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有了更实践性的了解,非常有价值。
第三,有一位同学对创新、创意本身提出了质疑,这是我不曾想到的。课后我专门和他聊了半个小时,虽然我仍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非常支持他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鼓励他继续思考。这件事也同时激励我自己去反思创意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在哪里,更多地去思考自己所研究学科和教育的关系。”
讲师王原,也是2007届的杭高校友,非常认可本次暑期课程:“我在高中时也迷茫过,对未来对大学迷茫。那时候虽然有一些在大学学习的校友开讲座给我们选专业的建议,但是没有聆听过职场人士的授课。我非常希望这一系列课程能够延续下去,希望有更多的校友能回来讲课。” 义务制高中教育有不少局限,相比之下,大学教育则更加开放, “杭高人在场”充当的是桥梁的作用,衔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让高中生提前体验高等教育的多元开放性。
令人羡慕嫉妒恨的讲师阵容
尽管是第一年举办“杭高人在场”系列课程,团队成员们在寻找讲师的过程中费了一番功夫。最初,发起人赵晋只是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寻找熟悉的杭高校友,邀请他们回校讲课。不久,他身边的朋友也纷纷成为“猎人”,帮助他一起找讲师,于是,课程规模不断扩大,最后一共安排了20多门课,前后持续5天。在众多讲师中,有卡内基训练资深讲师上心理教育课,有新华社记者上新闻课,也有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讲黑洞理论,更有新闻、法律、商业咨询、市场营销等行业的从业者带着学生们一窥行业内部。往年校友分享会上许多校友仍是在校大学生,主讲的内容也大多围绕大学生活。今年的讲师阵容则令人刮目相看,不仅数量上增加了,质量上也更胜一筹。据一位“杭高人在场”的组织者阙雯雯介绍,开课首日,一场由2012年杭州市文科状元姜动主讲的互联网课就遇到了听课人数爆满的情况,上课地点安排在大讲堂(能容纳500人),组织者不得不加座来满足听课者的需求。另一门“创意设计与实践”课是小班授课,却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校友报名,组织者只好在开课前两天关闭报名通道,避免课堂人员超出课程设计。
好像重返十七岁
“杭高人在场”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一大批校友返校,有些人已经多年没回母校,有些人已经远离校园生活,但是,当他们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课程预告时,决心重返高中,再上一次课。新闻课的讲师王原很享受这次回母校的过程。她上一次回到高中是在五六年前,那时她还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大一或是大二回高中过,看望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出国读研了,回国后在上海工作生活,由于工作繁忙,她难以抽空回杭回校。虽然王原参加过同学聚会,但也只是和上海的高中同学见面,很少有机会见到在杭州的高中同学。当杭高人在场的策划人赵晋邀请她回校上课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来,她能够借此机会看望母校,二来,她非常希望能与学弟学妹交流沟通,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学弟学妹。
记者还观察到,许多校友是结伴回来上课的,有些人与当年的同学结伴,另一些则邀请了校外的朋友一起来体验杭高课堂。一位校友在上完一节课之后表示,暑期课会比平时课堂互动性强,讲课内容更贴近现实,希望今后有更多从事不同工作的校友来杭高讲课,分享工作经历。许多校友都非常赞赏这些新开设的课程,并且羡慕新杭高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高中学习享受如此多元化的教学。
超越课程本身的价值
高中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清未来的学习方向而困惑,他们也缺乏时间、环境和机会去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职业,尤其是高三学生将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复习备考之中。纵使学生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却得不到释放。暑期课程则弥补了这一空白,足够丰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并向校友学习社会经验。校友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其他校友产生联系,形成一张更大的校友网络。“杭高人在场”的意义不止于课堂本身,而是它所通往的更为广阔的世界。
赵晋透露,明年暑期"杭高人在场"可能对所有课程进一步地细分,将不同导向的课推荐给不同听课群体,例如某些职业技能/知识的课程会为大学生校友专门准备。今年暑假首次开设的部分课程课时过长,并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大地发挥他们的才智,明年的课程将适当缩减课时长度,增加更多学科领域的课程,并提高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