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天亲人”?
它是相对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先天亲人而言的。是指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用我们的诚心交来的,真心换来的,除了先天之外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知道“知己”、“挚友”还可以被叫作“后天亲人”的说法是源于我认识的一个初三孩子。我们的认识还是在这个孩子初二的时候,那时候他对于其他任何人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同时不愿意与其他人有任何沟通交流,也包括他的父母。在大家看来他是个孤僻冷漠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因此带孩子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其实,很多人对常规的心理咨询还是比较排斥的,所以我们最初的沟通也并不是很理想。为了不给孩子带来压力,最后选择在背后默默关注孩子的成长。
就在他读初三时,他的“后天亲人”出现了。同一个年级,一个性格乐观活跃,一个孤僻冷漠,但他们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互相影响,孤僻冷漠的他脸上出现了过去少有的笑容,也愿意和别人一起讨论交流。
然而,孩子的父母却不希望孩子与他的“后天亲人”交往过深,因为他们觉得对方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坏。意见相左再次使亲子间矛盾升级。
看到这里,好多人似乎都在为孩子感到惋惜,对父母感到不理解,为什么把对自己孩子有帮助的人拒之千里?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后天亲人”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从生下来就要与人打交道,所以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初的家庭支持系统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有我们获得了相应系统里面的支持力量,我们才能够更进一步的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自我资源和内在能力。该生的性格孤僻不主动不愿意与“大人”交往,一定程度上是与该生没能获得足够多的家庭系统中的情感支持、认知支持、甚至和行为支持等。而与“后天亲人”的亲密关系以及给予的支持力度正是该生需要的,也是该生一点点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家长的顾忌我们需要考虑,孩子们对于他们的“后天亲人”的理解也许不够全面成熟。那我们这些成人不妨思考或者是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自己的“后天亲人”呢?他们给予孩子的什么又是我们忽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