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餐,从早上5点半忙到11点半
高考,他们在陪伴
30位厨师烹制400余人高考大餐
肉类和蔬菜是“标配”
不知道从何时起,高考成了“全民高考”,高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几天31万余浙江高考生在台前,还有无数后援团在幕后默默支持。比如,俞俊华和他的同事们。
老俞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工作,是宏志餐饮管理公司副经理,兼任食堂安全管理员。高考三天,他比所有考生家长都操心,因为要预备400多名高考生的一日三餐——为方便考生和家长,省得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赶考,长河高中一直安排本校高考生住校,由学校照顾他们高考期间的饮食起居。
清晨5点半
老俞赶到学校食堂,擦干雨水,换上工作服。值日同事站在厨房门口,要进厨房必须先在她这儿“刷脸”,防止陌生人进出。
食堂30余位厨师都到了。人员配置有多豪华,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
高考期间在学校就餐的学生只有400余人,还不到平时三分之一。“像平时那么准备,有一半人手足够了,但高考餐不同,食材要新鲜,烹饪要仔细,所以让大家都来。”老俞告诉钱报记者。高考一旦供餐,对学校来说,可不是多烧3天的菜那么简单,所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考前专门和老俞他们沟通,如何从安全、营养等方面综合考虑,对高考期间学生和老师的用餐作精心准备。
6点
当天高考餐的食材送到了。有5箱鸡蛋、250片大排、55斤小排、32斤肉末、70斤长瓜、70斤有机花菜……都是老俞前一天根据高考菜单和就餐人数预订的。
长河高中的高考菜单上,肉类和蔬菜是“标配”,海鲜几乎看不到。据说,这份菜单提前报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卫生职能部门把过关,每一道菜烧完后还要留样48小时,因为高考餐拼的是安全。
鱼首先被排除,万一有学生被鱼刺卡住了,要影响下一场考试;禽类也尽量避免,现在都是冰冻的,解冻过程怕有不安定因素。蔬菜部分,弃用农药相对偏高的缸豆、四季豆、毛毛菜等,选用土豆、丝瓜等需要去皮的。
除了菜单,老俞办公桌上还放了张《高考就餐人数统计表》,每顿饭的就餐人数都记得很清楚。“高考餐要确保新鲜,吃不完的都要倒掉,所以要根据人数预估菜量,省得太浪费。”老俞解释说。
上午8点
送走最后几位吃早餐的考生,大厨们才坐下来,自己吃了点垫肚子,然后开始预备中餐。和平时比起来,早餐供应时间延迟了近1小时。老俞说,主要考虑到上午第一场考试9点才开考,有考生可能起得晚,而且中饭也不能太早烧,否则时间放长了,不够新鲜。
为确保高考餐够新鲜,老俞他们还想了很多招,连做菜用到的所有调味品,也全部当天现拆现用。
8点半
最先下锅的是小排,因为掌勺的大厨预备比平时多煮上半个小时。而高考餐里的其他菜,烹饪时间也会比平时多五到十分钟,确保熟透了。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老俞和同事们也想方设法照顾学生的口味。平时切片下锅的南瓜,被细心的大厨们切成了一丝丝的,因为这样会更入味。结果这一切就切了一两个钟头。
免费汤预备了两种口味,咸的是榨菜蛋花汤,甜的是红豆汤。红豆汤比蛋花汤多预备了两倍不止。“早几年高考推出红豆汤,我就发现考生特别喜欢,昨天最夸张的一个男生一口气喝了三碗,所以多备些。”老俞说。平时学生喜欢喝冰镇的,高考期间怕考生喝太凉的闹肚子,所以大厨们一早烧好,放在熟食间里用空调吹凉,等中午变得温温的,刚好给高考生喝。
中午11点半
上午场考试结束,雨又大了,怕考生们滑倒,老俞和同事们在食堂门口铺了两块红毯。而在食堂里面,等着考生们的除了精心烹饪的高考餐,还有几百杯红豆汤,那是大厨们唯恐考生们打汤要排队,事先就盛好的。这样的汤,不甜才怪。
这份高考餐的秘方,其实就是爱心与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