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上一些“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用他们的创意和独特魅力,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
“小老师”上课肯下功夫
对老师来说,学校还没有正式放暑假,可是俞剑维还是喜欢去自己的班里去坐坐,带了6年的孩子们已经毕业了,走了,他们奔向四方,可老师们仍留在学校里,似乎什么都没改变。宽敞的、空荡荡的教室里,俞老师常常会觉得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朗朗书声都还在。她指着墙上的空白说,这里原本贴了各个小队的照片。每个小队都由各个音符组成,那是因为六(1)班就是“哆唻咪”中队。
“哆唻咪”中队在杭州学军小学赫赫有名。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联赛三连冠,让他们把至高荣誉“大力神杯”永久留在了班级里;200页的毕业册,全部由同学们自己制作;甚至,不仅班队活动课,连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正式”学科,孩子们也常常自己给自己上课。
俞老师在网上晒着很多很多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放手让孩子们去发挥,你会发现他们比你想象的还要优秀。”
“小阎小王上了《一夜的工作》。为了板书不歪来扭去,课前就在黑板上画好了横隔线。事实证明,这一招还挺管用的。上课时,两人分工还挺明确的:小阎比较感性,负责指导朗读;小王理性,负责讲解内容。”班主任俞剑维骄傲地在朋友圈里分享的信息。“别看这些‘小屁孩’,表现得可高大上了,我都需要向他们学习!”
为了上好一堂课,小老师花的功夫不少。当小老师并不容易,有的同学为了上《十六年前的回忆》,特意去图书馆查资料;有的同学为了上好《鲁宾逊漂流记》,特意去龙门古镇拍图做课件;有的同学胆小,在家里把父母当同学练习讲课。他们的认真付出,俞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周千又在一次课上采用了讲座形式,让我大开眼界。”俞老师在最近一次的校本教研中就采用了她的课件制作风格,并从新闻中找“引子”开始讲课。这让听了这堂课的窦老师直呼“很赞”。周千又是班里第一个当小老师的,也是体验次数最多的,她把眼下最火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搬进了课堂,而且制作的课件黑底白字再加红色划勾,让人看着很清晰。
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孩子按个性发展
班级中队名字“哆唻咪”,是俞老师在一年级的时候取的。
“那时一年级的小不点,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活跃,却无序。现在的他们,相似、抱团,但又不同,47个音符,终于能合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了。”俞老师感叹。
“6年前孩子们刚走进校门的时候,有在地上打滚不肯走进校门的,有玩水一不小心掉进喷水池的,有在课堂上完全没概念自由地走来走去的……他们从不同的幼儿园来,这些都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特点。之前没接手过低段的孩子,如何去保护孩子们的各种不同的特点,却又要让他们真正成长?”俞老师回忆起孩子们刚入学的时状况百出的样子还清晰地历历在目。没想到,到了5、6年级的高段,这帮小屁孩竟然能给自己上课了,毕业了,他们又拿出了一本令人惊艳的“毕业册”。
有缘同聚六年窗,不思量,自难忘。郁郁校园,写意一世长。未能抛得回忆处,红瓦房,绿茵场。
流年素笺惜过往,书声朗,笑靥望。盈盈欢语,韶光谱华章。日久愿有再会时,且相离,莫相忘。
印在毕业册第二页作为序的《江城子·忆哆唻咪》,周千又同学只用了半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把《红楼梦》读了10遍的姑娘,再次展露她的文学功力。
班级御用摄影师“大头”,包下了给全班同学拍摄个人写真的活。要什么样的背景,每个同学应该用什么样的经典表情,该穿什么衣服,一丝不苟,毫不含糊。
挨个去请校长老师写留言,每个同学抽签给同学写“印象”,还要写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所有的文章还要配上插图。封面,是同学们在课堂上,一人画一幅,然后进行投票。没能上封面的,作为插画散落在册子里。那个在四年级时随父母移民德国的小翁同学,也由同学们自己联系上,要来近照和留言。
“孩子们毕业了,维护每个孩子的个性又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成长,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得到的最大的成就”。俞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