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城乡教师流动7年后 均衡城乡教育的柯城样本解读 点击次数:9908

       “一旦农村学校有教师缺口,我们立刻让城里的骨干教师去填。”相比于其他地市的城乡教师流动压力,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姚宏光是一脸的轻松,“现如今,我们区是城里的教师想去农村而流不下去,僧多粥少么!”而这个粥,指的是农村的教师岗位。

  如今,在几乎没有农村完小的柯城区,概念中的农村教师岗位只限于位于乡镇的农村中心校里的教师岗位。两年前,柯城区将126名新分配到区的年轻教师全部留城培养,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拔82名城里骨干教师交流到了农村中心校任教。“截至6月27日,这些当年按区里政策到农村流动两年的教师们基本都选择与省教育厅政策同步,再干一年,因为他们在农村工作、生活得很安心。”姚宏光介绍,其实早在7年前,柯城区就通过将农村完小变为城里名校的一个校区的途径,源源不断地将城里校区的骨干教师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校区,让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名校”的教育。

  村校变为城里名校一校区

  2005年,师范生雷郑涛毕业了,满怀激情地来到了家乡附近的下村完小。当时,下村完小只有一幢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集教学、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层旧楼。“教学设备几乎为零,除了掉黑块后如同满天星空的黑板、歪歪扭扭的讲台,就是我们小时候曾经用过的课桌椅。十几年了,修修补补的课桌内布满钉子,常常会割破孩子们的小手。”

  而真正让雷郑涛感到无助和困惑的是教学上的无力感。“那时的学校没有网络,也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只有几名快退休的老教师。没人教你怎么教学,我只能自己买点参考书,凭着感觉给孩子们上课。”有劲不知道怎么使的雷郑涛眼见自己教的孩子和中心小学里的孩子差距很大,却怎样都找不出原因。有一阵子,这位困惑的大男孩下班后一个人独处时,总是急得大哭。

  2006年,这个哭泣的大男孩并不知道,在柯城区最边远的七里完小,正悄然发生了一场办学方式的变革——那就是城里的名校鹿鸣小学托管了山区的弱校七里完小。“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

  时任鹿鸣小学校长助理的郑美宏就这样走进了七里完小,带着她在鹿鸣小学的两位同事,在山里常驻下来。“我们仨都是鹿鸣的骨干教师,短线学科还有鹿鸣的老师到七里来走教。每个月,鹿鸣还派名师到七里进行交流指导,帮助七里完小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并开通学校网站开设教研论坛,让两校之间的教师互动交流。”科学教师郑美宏告诉记者,试行一年后,从来都是零奖项的七里完小的教师参加区里的各种教学比赛,竟获得11个奖项。在2006年底的全区科学学科教育质量统测中,七里完小的成绩从以往的垫底而跃居榜首。一些学生开始在区级的比赛中获奖。

  2007年7月,柯城区正式下文让鹿鸣小学接管七里完小,管理模式变为“一个法人代表,一套班子,一所学校,两个校区”。很快,柯城区又将该区剩下的8所农村完小和城区名校对接,建立“一校两区”,将“名校”建在了山里娃的家门口。

  2007年7月,正在愁苦中的雷郑涛迎来了城里名校新华小学,开始见证着“一校两区”的发展进程。“眼见着,食堂建起来,新的教学楼建起来,标准化操场和功能教室建起来。”雷郑涛说,“我们的身份变成了新华小学的老师,人事关系、工资待遇和医保等都和城里校区的老师们一样。然后城里校区的骨干教师派到了我们下村校区,我也有机会交流到城里校区学习、任教”。在新华小学的城里校区,雷郑涛有个校长“特批”的权利——想听谁的课就可以推开谁的教室门。“我专门拜过的师傅就有五六位,没正式拜师的师傅更是数不清了。”雷郑涛说,除了在城里校区接受浸润式的培养外,能和城里校区教师一样享受外出培训和参加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的待遇,让他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这些年,雷郑涛还见证到的是,一名名老教师退休,农村校区迎来了城里校区选派来的一名名骨干教师。

  “教育局对于学校的考核,是两个校区全部纳入一起。因而,校长要通盘考虑两个校区的发展。”郑美宏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城区学校的教师选派到七里校区,到2012年,七里校区中城里校区选派过来的常驻教师数已占到农村校区的90%,“下去的都是优秀的骨干教师”。

  城里骨干教师流向农村新“洼地”

  “在‘一校两区’里,真正实现了教学常规、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生活动、教学评估‘五个同步’。”柯城区教育局局长吴玉珍告诉记者,从教育督导评估及质量评估看,近3年,小学段“一校两区”中的农村校区的评估结果与城区校区已无差距,不少指标甚至高于城区本部。而更让教育主管部门引起重视的是,当年远远落后于农村中心小学的那些完小,如今各项指标整体高于农村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洼地’”。

  “农村中心学校缺乏的是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姚宏光介绍,2012年,柯城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流动工作实施意见》,开始将新分配教师全部留城里培养,将城里的骨干教师选派到农村中心学校任教,并严控农村教师选调进城的人数。

  张小红,当年这82名流向农村中心学校的城里教师中的一员。2012年,区学科带头人、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小红带着调令来到九华中心小学报到。校长郑留光是一脸的幸福。要知道,在九华中心小学当校长的前8年里,郑留光每年都要送走约3位选调进城的青年骨干教师。而这一年,不仅没人调出,还迎来了5位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

  “流动和支教不一样。流动到农村,意味着这两三年我是专职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心很定。”张小红告诉记者,让城里教师乐于流动到农村是因为政策对了,“且不说教育局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对我们这些流动教师有所倾斜,最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的是,政策规定在农村服务满3年后,我们可以选择回到原学校或者其他城区学校任教,也可以留在农村学校继续服务”。

  教师们口中的这个“好政策”,引发的是城里教师们的“下乡潮”。2012年,在城区的新世纪学校,就引发过一场关于流动名额的竞争。22名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城乡教师流动,而新世纪学校最后能去农村轮岗的名额仅6个。“不得已,我们只能通过业务比赛选优的方式确定了最终的人选。”校长姜益群介绍。

  航埠中心小学是柯城区最大的农村小学,有着近1500名学生。2012年,该校迎来了7位城区优秀的骨干教师。2013年9月,省特级教师、衢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施燕红到该校担任挂职副校长。安排教研员挂职基层学校任教,是衢州市和柯城区联合推动农村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举措。“施老师要在我们学校挂职一年,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农村的老师们有了长期与特级教师、教研员‘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航埠中心小学校长杨根银认为,这对实现全区教育均衡、打造农村教师优质团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当校长,一是愁人,二是愁钱。在我们柯城,校长们现在两样都不愁。”两年前“转战”到石梁中心小学任校长的郑美宏坦言自己遇上了农村教育飞速发展的好时机。印证她这句话的,是该区近年来的教育投入数据。3年来,柯城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7.05亿元,年均增幅在17%以上,相继实施了农村学校“四改”、“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配套、改扩建等四大工程。

  “我们是穷财政办大教育,怎能不把教育工作做好。”吴玉珍笑着告诉记者,区里其他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总是要提醒她,“每年的财政收入全都‘填’你们教育口了”。

  一场场教学变革在农村校发生

  扇面上精致典雅的梅花、玉兰,花盆里锦簇的五彩花球,憨态可掬的小蚂蚁、小鸟……谁能想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新华小学下村校区孩子们用蚕茧制成的。在该校区,一排建国时种下的老桑树成就了包括叶雕、蚕养殖记录等活动的“桑树实践园”。也就在这个每个年级只一个班,每个班级只20来位学生的山里校区,有着孩子们从山里挖掘、收集100多种中草药而形成的“药园”,有着包括经师生们嫁接后一棵树上长出4种橘子的“橘树王”的微型“橘园”,还有着围绕校园内的王氏老宅开展的“百年村居展”实践活动。

  “不管是百年村居、六十多年的桑树、采草药的民俗,还是学生家长基本都是橘农的现实,这些大家以往都司空见惯,甚至视而不见。”如今的新华小学书记刘秀芬当年是下村校区的首任负责人,在她眼中,那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刘秀芬的带动下,下村原生态的地域资源很快就与新华小学原有的综合实践课程《玩意与创意》进行配型、嫁接。

  紧接着,下村校区的师生们走遍了柯城区的角角落落,先后调查、访问、采集了与桑蚕、衢橘、草药、村居相关的图片资料1万多幅,文字资料10余万字。“我们的实践活动还和学科相关的部分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融合在一起。”刘秀芬介绍,下村校区的“三园一展”作为《玩意与创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创新工程试点学校首届创新奖等。

  2008年,在柯城区“一校两区,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里名校兴华中学正式接管了相距20公里的农村薄弱学校——华墅初中,使其变为自己的一个校区。很快,兴华校区的优秀教师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华墅校区。“如今我们的23名教师中,有12名是兴华校区过来的,这还不包括兴华过来走教的教师。”华墅学区负责人徐良朋介绍,有了城里校区师资上的强大支援,2012年,在针对学生学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和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教育理念下,华墅校区开始了语、数、英、科四门功课的走班教学。

  华墅校区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平均班额在35-41人之间。“班额小,减少了走班制教学的压力和管理难度。”徐良朋说,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走班学科教师都必须做到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我们还设置专门的奖学金,鼓励每学期在基础班中有明显进步的学生”。

  徐勇是华墅校区的一名数学教师。他告诉记者,虽然四门学科进行了走班分层教学,但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原本的行政班内,“最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些基础班的孩子经常会向提高班的同学请教”。一年后,该校区的低分率为零,不仅如此,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学业成绩在全区所有初中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兴华本部校区。

  无论是新华小学下村校区体现“同质分组”、“梯度学案”等的魔方组合教学,还是航埠中心小学正在进行的导学卡、分层作业等教学步奏上的改革,抑或是大成小学民族校区的畲乡文化进课堂,柯城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可谓是“遍地开花”。

  “这些年,农村学校的飞跃式发展让我们目不暇接,惊喜不断。”柯城区教研室主任姜春林介绍,近些年,该区通过组建11个名师工作室、54个学科教研群组等的“学科联盟”工程,通过组织区教研员、城区学校名师集中蹲点农村学校实施“菜单式教研”,和分类培养农村管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不断助推着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往纵深发展。

  “如今,我们的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已覆盖全区95%以上的孩子。”这个数据,让吴玉珍颇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