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爬山虎一茬茬长出新芽,孩子们一批批走出大山,可是宋志芳与她丈夫却依然坚守在这里,一晃就是28年。
7月底,盛夏,跟随“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栏目的脚步,不知道钻了多少个山洞,翻越了多少座山,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位于四川宜宾屏山县新市镇那所叫“寸腰村小”的校园。吸引记者前来的,就是这位“寸腰老师”宋志芳。
寸腰村小,一所坐落在金沙江河谷山崖上的学校,唯一进村的路要翻过陡峭的“老茏岩”,一条狭窄的机耕道攀着悬崖峭壁艰难而上,坑坑洼洼,道路一旁是陡峭的岩壁,另一旁是万丈深渊。晴天,面包车勉强能通行,若是雨天,村民只得步行。
今年7月份,继荣膺全国“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后,宋志芳的感人事迹再被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官方网站——“2014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的专栏展播,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我走了,学校怎么办”
走进寸腰村小校园,“敬、静、净、竞”四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宋志芳对学生们的教诲。
正值假期,校园里除了宋志芳夫妇外,还有一条与她寸步不离的哈巴狗。校园里,没有孩子们的嬉闹,树上蝉鸣让校园变得更加寂静。
“不是不想走,是不能走,我走了,这里怎么办嘛!”宋志芳说,寸腰村小的老师留不住,如果连她都走了,学校怎么办,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当老师是宋志芳的梦想。1986年,为圆教师梦,花样年纪的她来到了离家很远的寸腰小学当了代课老师,其间,她也无数次想过离开这座大山,可是与师范学校失之交臂之后,由于家里贫困,她没有再复读,留在这里继续任教。
2005年7月,机会终于来了。宋志芳通过了教师公招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她其实可以选择到条件好些的学校任教,可是,她却不想走了,她选择留在寸腰小学,还挑起了学校负责人的重担。
就这样,宋志芳留了下来,甘当大山里的“烛火”,照着一代一代的寸腰人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寻找精彩。
大山里飞出一只只“金凤凰”
28年来,宋志芳教过的学生有700多人,有的当上了教师、公务员和医生,有的在外经商小有成就。最让她欣慰和骄傲的是一名叫邓华的学生。
小时候,邓华的成绩就很好,天资聪颖,深得宋志芳的喜爱。后来,在湖南长沙读完研究生后,邓华去了澳大利亚工作,如今30岁的邓华在北京一家大企业上班,是一名工程师。每年,邓华都会为母校捐资,给孩子们设立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每每谈起她的学生,宋志芳就会忍不住兴奋起来,哪个学生家里困难又很好学,哪个学生特别机灵聪慧,哪个学生调皮得让老师头疼……她有讲不完的故事。
要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走出大山。她全面负责学校工作后,把全身心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上,交通不方便,她就走路下山,常常步行几个小时,去镇上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终于,近十年来,在她的带领下,该校教学成绩从最末名次上升到了全镇前三名,她所教学的科目,几乎年年获全镇第一名。
关爱学生有加 堪当“最美”
假期里,家长要到田地里干活,监管孩子们学习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宋志芳的肩上。她也闲不下来,只要有空就去学生家里走走,给学生辅导功课,了解学生家庭状况。
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留守在家的彝族学生吉牛以夫三兄弟。三兄弟的父母今年3月份去了内蒙古打工,14岁的吉牛以夫便成了家里的“小大人”,必须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
7月底的一天下午,暑气正浓,宋志芳往大山深处走去。约半小时后,她来到了吉牛以夫家。满头大汗的她顾不上歇口气,便关心起了三兄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要好生照顾弟弟们,按时吃饭,千万不要带弟弟们下河洗澡,爸爸妈妈没在家,你就要当好家长,空了多看书写字。”宋志芳反复叮嘱着吉牛以夫,像妈妈一样。这个假期,宋志芳隔三差五就会上一趟山,挨个询问留守学生的情况。
“宋老师,又来了哇!”沿途,不少家长给宋志芳打招呼,热情地邀请宋志芳以及记者一行进屋坐坐,喝杯茶。
寸腰小学接收寸腰村和坳田村的学生就读,有100多名汉族、彝族和布依族的学生。山路崎岖,有的学生读书得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校,很辛苦,也不安全。
2007年,宋志芳把两间生活用房腾了出来,改作学生宿舍,把几十名家比较偏远的学生接到学校住宿,她管女生宿舍,丈夫刘安元管男生宿舍,还请了一个阿姨给学生们做营养餐,一切井井有条。
“这是屏山第一所住宿制的乡村学校”,屏山县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寸腰村小的这一举措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
“我曾经也是帅小伙”
“我曾经也是帅小伙”,说这话的是宋志芳的丈夫刘安元,采访中,夫妻俩互相调侃着。
刘安元的家就在寸腰小学附近,28年前,年轻漂亮的宋志芳来到寸腰村小,刘安元一眼就看上了她。不久后,刘安元进入了部队,退伍后,刘安元回到了寸腰村,因为寸腰村有他放不下的宋志芳。
刘安元说,曾经有个战友来过这里,看到这里条件这么艰苦,多次劝夫妻俩跟他出去闯闯。如今,那个战友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她舍不得走,我也不可能把她一个人留在这里吧。”退伍后,刘安元曾在外面打过工,月入4000多元,可是放不下妻子一人,回乡当起了学校的“勤务兵”,修理课桌,安装水电管道,打理花草树木,运送营养餐,负责安全保卫,刘安元成了妻子的得力助手。
暑假,外地老师都回家了,宋志芳与刘安元主动揽下了值班的活儿。在学校唯一的一间办公室里放了两张简易的床垫,这是宋志芳夫妇的值班室。
“我把所有贵重物品都放到这间屋里。”刘安元一边说,一边指着刚运过来还没来得及安装的一套远程教学设备。所谓的贵重物品其实就是三台旧电脑、一台打印机和一台饮水机。在刘安元看来,最贵重的就是那一套远程教学设备,“这个不能丢”。
宋志芳要出门,刘安元赶紧给她拿上手机和钥匙,夫妻俩说说笑笑,平凡而温馨。
2007年,宋志芳第一次出了趟远门,是去成都,前往函授学校四川省教育学院上课。生平第一次出川,还是去年,在刘安元战友的热情邀请下,把他们一家人食宿路费全包,刘安元才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去江西省东乡县玩了一个周。
今年5月20日,宋志芳夫妇受“TCL希望工程烛光奖”主委会邀请,去北京领取“烛光奖”。宋志芳说,这次去北京她感慨很深,看了故宫、长城、天安门,增长了见识,也拍了很多照片,回来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外面的精彩。
宋志芳告诉记者,她来到寸腰小学这28年来,感受最深的是,许多学生家长观念变了,更加重视知识、重视素质教育了。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路修好,如果能解决这条路的问题,老师就能留得住,把老师们留住,学生就有希望了。”宋志芳说,今年去北京的时候,她向中国青年基金会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得到资助,帮忙修路,青基会来看过了,答应给予一些资金支持。
交谈中,宋志芳多次提到要把“老师留住”。而她自己,早已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记者手记:
致敬大山里的“烛火”
采访宋志芳的过程,一切都那么平常,没有渲染,没有抒情,可是当记者把自己置身于这座大山中时,才明白28年来,她的艰辛和毅力。
28年来,她是平凡度过的,如果没有媒体记者偶然发现深山里的她,她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北京。去年,宋志芳本来也可以调离寸腰村小的,依她的资历和成绩完全符合条件,可是,她压根就没有向组织“打申请”,她依然选择留下来。
她是一支蜡烛,燃着微微的烛光,却照亮了山里孩子们的路;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没有世间的浮华,她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这里;她是一名人民教师,扎根在基层,诠释着高尚的师德。
让我们向千千万万宋志芳这样的大山里的“烛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