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龚斌与学生们的合影。
张龚斌在南阳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上课。
宁德网消息(龚键荣/文 施宣/图)从寿宁农村来到城市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的农村小学任教,张龚斌用踏实尽心的态度诠释了教师职业的真谛。从1997年开始,张龚斌先后在南阳镇的龟岭、官路、山坑、下房小学任教,他既当老师又当“父母”,学生因此亲昵地叫他“张老爸”。2005年至今,他担任南阳中心小学教师,继续践行为师之道。
既是教师又是“厨师”
1997年,26岁的张龚斌从宁德师范学院毕业,这位从寿宁农村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回到了家乡,他被分配到南阳学区的龟岭小学任教。
刚毕业的张龚斌对于自己的教师生涯还有许多未知,在龟岭小学执教一周后,他便深切地感受到偏远山村的孩子上个学有多不容易。
“离学校远的学生天天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来上课,早上第一节很难准时到校上课。中午是从家里带饭到学校来吃的,这样的饭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他们来说一点营养都没有,身体不好怎么能好好读书呢.”看着年幼的孩子们吃着冷冰冰的午饭,张龚斌的心如锥痛。
为了让中午不回家的学生能吃上一口热饭,张龚斌决定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学生煮饭。一边担任语文教师,一边兼任“厨师”,他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因为此后每调到一所学校,他都会为那里的走读学生义务煮饭。
张龚斌形容自己,在百来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担任负责人,往往既是校长又是“家长”、既是老师又是“父母”。
1998年,张龚斌调至官路小学任教务主任兼毕业班教师。有了一年的教学经历后,他对这“三尺讲台”越来越熟悉。
当张龚斌看到官路小学教师的教学互动较少时,他主动与学校的新老教师进行教学教研的探讨。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互相交流听课、评课经验,许多原本从未上过公开课的教师因此增加了不少信心,官路小学形成了活跃的教学氛围。
谈到张龚斌在官路小学的任教经历,不得不提的是他创办了“星星广播”,这是一个立足于学校的“草根”广播,
张龚斌大学毕业前曾在某小学担任实习教师,他留意到学校组织了学生进行播音,这个场景让他印象深刻。在调入官路小学后,他向校长申请了200元的启动资金,购齐了设备后,又在学生中挑选了几名“小播音员”、“小记者”,“小广播站”就算成立了。
当年的农村,学生们对于成为小广播员还感到羞涩,最大的疑虑就是怕自己说不好普通话。为此,张龚斌加强了对小广播员的普通话培训,同时引导播报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就在1998年,南阳学区召集12所小学的校长、辅导员在官路小学召开现场会,把“星星广播”模式推广到整个南阳。
就像为学生义务煮饭一样,“星星广播”在此后也成为张龚斌的难解之情,每调到一个学校,他都乐于让学生们通过这个“传声筒”来增进交流。
一个电话又带来一个调令。
1999年,张龚斌拎上一个背包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学——山坑老区小学。开学注册时,他第一次看到新校舍,简直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没有门、没有窗、没有操场、没有围墙、没有厕所……这是一座“孤寂”的新校舍,四周都是刚建成后留下的坡面和杂物,当年的村财政勒紧裤腰带建了这座不完整的校舍已是不易。
张龚斌来不及感伤,看到一群孩子们齐刷刷地看着自己,他明白这是期盼的眼神。平复情绪后,他着手给孩子们办理注册手续。
只是当家长们带着孩子远去的一刹那,张龚斌的心更加沉重了。教室四面无门窗,大风大雨来了怎么办.没有操场,孩子们在哪里活动.老师的吃住问题又该怎么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困扰着他。
在细心思考后,张龚斌决定自己动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最舒服的就学环境。他来到南阳镇区买来塑料膜,再回山坑村里向村民们借了工具,自己动手,用了一天的时间把所有的门窗装订好。这些门窗尽管简陋,来自四邻八村的学生们却倍觉温暖。
开学后,张龚斌在担任校长的同时还身兼毕业班语文课和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一职;另一边,他又抓紧为学生们改造校园环境。
没有操场,张龚斌便和其他老师一起抡起锄头一下又一下地挖土,拉来一车又一车的硬石把坡面填平,直到学生们终于有了可以玩乐的“操场”;没有厕所,他用黄土当水泥,又把校舍建完后剩下的碎砖分隔出两个“厕所”;没有房间,他就东一家西一家地向村民要来木板,再请木工师傅把多余的教室隔成小房间,这样老师们就有了自己的简易宿舍;没有围墙,他通过各种渠道艰难地筹集资金,终于让安全围墙环绕在校舍四周……在学生眼中,是“无所不能”的张老师让这个空壳校舍逐渐变成“功能齐备”的学校。
山坑小学的生源来自附近的12个自然村,其中山底子、均竹坑和大林村的学生都至少要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因此这几个村落的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特别是脚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到校时往往都9点多了。张龚斌心想:“如果一直这样怎么读书呢.”
不过,他永远是做的比想的多。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下,张龚斌每学期用一百元租了一座民房,对走读的30多名学生实行寄宿制度。白天上课,晚上照顾学生、为他们补缺课,一日三餐张龚斌也全包了。
不仅如此,张龚斌还把心里挂念的“星星广播”在山坑小学改名“山小之声”,利用这个广播,他把老区革命精神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心里去,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张龚斌四年如一日扎根在山坑小学的事迹在南阳镇传开,得到了许多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2002年,接到任务的张龚斌带着山坑孩子们的依依不舍,来到了下房小学。不停歇的他又为全校师生没有干净的水喝而着急、设立“星星广播”为孩子、群众带来大山外的声音……
毕业后的8年,张龚斌在4所乡村小学留下了自己足迹,他说:“多少辛苦,多少劳累,只有我自己知晓,但我没有计较过,我只是希望那里的学生们能快乐的学习、生活。”
也正是有了这8年宝贵的教学经历,他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爱生如子”,那些他教过的学生如今都已经工作了,但逢年过节仍然会来探望这位他们口中的“张老爸”。这个昵称代表着学生们对老师最宝贵的信任,张龚斌觉得很幸福。
课堂外也是个热心肠
2005年,这对于34岁的张龚斌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他被调入南阳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
新工作带来新气象,但是张龚斌知道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每节课内容的钻研。
张龚斌说:“我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因为我上课没有呆板的模式,总是能跳出课本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会把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懂得读书的真谛,懂得做人的道理。”
除了教研工作,张龚斌还身兼多职。作为政教处主任,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他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作为班主任,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全情帮助学生。由于南阳中心小学的生源复杂,特别是来自各乡村的插班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此,他会不定时对寄宿生进行家访以了解情况,进而加强寄宿生教育。
十多年来,张龚斌尽职尽责的工作为他迎来了许多荣誉,他曾多次被评为县、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员”,2010年被评为“师德标兵”,2011年被评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然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同事们眼中的“铁人”张龚斌为此付出了很多。今年3月,张龚斌的爱人和女儿因车祸住进医院,心心念念着教学工作的他,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硬是没有请假,而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去陪护妻女。这就是张龚斌,“执拗”只是为了尽责。
由于常年累月的授课,张龚斌患上了声带小结,平时讲话声音沙哑而且费力。就在8月13日,他再次来到市区一家医院就诊,希望术后能以最完美的状态为学生们授课。
课堂外的张龚斌也是个热心肠。几年前,一个浙江人载着怀孕的妻子在南阳大门桥的转弯处与一辆柴油四轮车相撞,坐在副驾的孕妇生命受到威胁,从城关回南阳的张龚斌见状立即与那位浙江人一起将孕妇送到县医院。还有一次,当他从浙江泰顺回家时目睹了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相撞,摩托车师傅头部当即出血。来不及多想,他载上伤员将其送至泰顺一家医院医治。
总结起17年的教师生涯,张龚斌不无感慨地说道:“我能够担任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能够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我觉得很知足。”
■记者手记
三尺讲台上的最美身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载着对下一代的教育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人们在不吝用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教师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一个刚刚毕业的热血青年能用8年的时间扎根在乡村小学,践行为师之道,令人感慨。
偏远农村小学条件艰苦,但对张龚斌来说“使命必达”,他永远是做的比想的多。就算山坑小学只有百来个学生、五六个老师,他也想着如何让孩子们有一个能安心上学的校舍,让老师们有一个能栖身的居所。
由于声带受损,张龚斌的声音略有点沙哑,但在接受采访时他仍尽力做到吐字清晰。在记者看来,他的教师生涯并没有“石破天惊”之举,但是在这些朴实的言行背后,让人看到了教师职业的光辉,这样的“美”是自然流露的,一丝做作的痕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