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那个夏天,刘通以69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从而成为包头市当年的高考状元,在鲜花和掌声中,父母为之骄傲,老师和同学们为之兴奋,而刘通却很淡定,他心里很明白长期以来自己在学习道路上的努力方向与理想中的目标始终不离,这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奋发图强 再创辉煌
进入清华大学后,刘通身处强手如林的顶尖学府,不能有丝毫懈怠,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经历过无数个为完成学习任务起早贪黑的日夜,品尝了多少次考验和挫折带来的压力痛苦,也体会了学习、社工、科研方面取得一点进步和成就时的欣喜和自信,最终收获成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
即将毕业,凭着在清华的优秀表现,刘通被保送本专业的研究生。正当此时,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组建工作也正在开展,在学校里经常参加各种短期支教的刘通不禁心潮澎湃,他很想为边远贫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摆在前面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直接留校上研究生,另一条就是支教一年后再回学校上研究生,他选择了后者。
选择支教 义无反顾
对此,他与家人意见分歧很大,妈妈一向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他支教的事表示支持,而爸爸却顾虑重重,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看,晚毕业一年,可能意味着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爸爸担心支教地的贫困生活会让孩子吃很多苦头。很多亲戚朋友也都劝他不要冒傻气。而刘通认为,要想真正改变边远贫困地区的现状,根本在于教育,财物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生活问题。
脚踏实地 全心奉献
2013年的秋天,刘通踏上了去河北阜平县的支教之路。阜平是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山区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很落后,长期以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阜平县财政收入不高,教育软硬资源均有较大缺口;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偏低;高中办学理念落后。
来到阜平后,刘通被安排到全县唯一一所高中,任高三年级的物理辅导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他精心备课,依据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和考试要点有针对性地做了大量习题,并特地回包头母校二机三中请教他的物理老师,结合多本教学参考书,为毕业班学生量身定制了一整套面向高考物理复习的辅导计划。为了提高教学和辅导效果,实现与学生们的互动与反馈,他还专门编制了一张意见评价表发给学生,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评价,不断地力求在学生们的反馈中提高教学方式方法。就这样,刘通凭着对支教工作执着的敬业精神获得了阜平中学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由于阜平县相对比较闭塞,学生们在高校选择上信息量不足,对于自主招生情况更是几乎没有人关注和尝试,刘通利用业余时间将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收集汇总,为学生们作出 分析,并跟进为有意向的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十几个学生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此举为当地的学生们开启了一扇实现梦想的窗子,这让他倍感自豪和欣慰。
在支教生活已过大半的时候,刘通所在的“太行山—燕山计划”联合支教队举办了主题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走进保定区县高中励志讲座活动。刘通除了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外,还发表了真挚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