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我在那里读大学:内地学子分享港校求学经验 点击次数:1.29万

    在去年的高考中,香港的高校凭借其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办学特色,囊括了内地多个“状元”,成为生源大战中的大赢家。龙年刚开学不久,香港高校提前启动内地招生工作,吸引了众多考生与家长的注意。近日,本网联系了在港求学的四位浙江学子,让他们分享自己在港求学的生活与感悟。

  周哲晖 香港中文大学

  教学、考试更注重实用性

  作业不交没人催全靠自觉

  来香港读书以后,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教授非常专业对学生教学尽责,绝大部分英文授课。而香港高校最吸引自己的,也正是其国际化和更有实用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更加自主的学习方式。

  有的人可能会说香港的老师上课都会很High,其实还是要看具体是哪个老师,具体上什么课,有的老师很high,也有很无聊的老师。

  不管怎么样,相比以往接触的老师,港校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更注重实用性。像上c语言这种课,对照香港和内地的教材就可以发现,内地更多的纠缠在一些可有可无的概念问题,而香港这边不管是考试还是平时作业都是要求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编程。

  其他的话,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课程都是自己选的,学校只规定一个学分的最高最低界限,比如一学期最多只能修21。所以我们是没有班级这个概念的,课表都是自己排。除了一些课是专业必修的,其他很多都是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因为要求毕业的学分其实不多,所以一些人会选择辅修一个其他的专业或者读双学位。

  另外,香港是没有早自习、晚自习这种东西的,而且作业不交教授也不会来催,所以都靠自我约束。其实每年考到港校的内地生都有一些不能适应退学的。

  吕惠波 香港中文大学

  不会粤语不影响沟通

  赴港求学适应能力要强

  也许有一些人认为在香港求学,学会粤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实,学校有很多教授也不是香港人,他们可能来自内地、韩国等,有很多也不会粤语,是靠英文或者国语跟香港人沟通的。

  另外,其实很多香港人都会国语,就算不会说,也大致听得懂。内地学子学粤语,可能一时间发音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要听懂粤语还是挺简单的,所以沟通交流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自己中学其实就有在看一些香港的节目,所有刚去的时候就可以听懂大部分,之后修了学校粤语课(好像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然后看一些港剧,粤语学得也还可以。香港同学很热心,如果你请教他们,他们也会很耐心的教你,跟你练习。

  香港高校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环境,包括学校和香港这个城市两个方面,相比内地的高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更多并且多样化。因为我学的是商科,香港作为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环境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当然,学校和商科的排名也优于内地高校,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同的。

  总的来说,相比内地高校,香港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必须要有调配和平衡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能力。回忆自己一路从从申请到最终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感觉学习能力特别重要,如果学习能力不够,根本就没有办法继续。

  有一些人,可能觉得香港的大学排名靠前,并且与内地城市相比,会有更多的出国深造、工作的机会,所以决心来香港求学。

  事实上,香港的环境、文化观念的确与内地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很好的适应。毕竟四年的大学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对自己的发展及以后回馈外界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同样的,在专业的选择上,很多人认为去香港读书最好就是读商科,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商科很热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商科,或者喜欢读这个专业。除此之外,选择去香港读书可能会和内地一些高校的自招有冲突,所以我觉得在下决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但是不管怎样,高考分数还是很重要的,港校其实还是很重视这个分数的。

  赵烨琳 香港大学

  舍堂文化为你的宿舍做贡献

  在港求学眼界开阔了不少

  在港大,最有名的就是舍堂文化。宿舍不光是住的地方,也是需要你为它付出,让它变得更好的。宿舍间会有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你的宿舍做出贡献被认为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所以舍堂会要求你参与各项活动,如果参与的不够多,下一年你可能就没有机会再住在里面了。当你需要申请交换生等等,你所在的宿舍的舍监会还帮你打分。

  当然,学校也有很多其他的各种社团(在香港称之为“庄”),基本和国内的也差不多,他们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上庄。大多数社团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庄,负责社团内外的各项活动,成为那个庄的一员,便是叫上庄。学校里最大的庄是学生会,里面的庄员是通过全校投票产生的。后来逐渐发现,很多以后的企事业单位是非常看重港大学生在学生会上庄的经验的。

  香港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因为没有一个大学会想要一个不想学习不会研究的学生。学校会给商科、理工科以及相对不受关注的人文学科很多经费,除去每个学年的各种奖学金,学生也可以申请很多和学习研究有关的津贴,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从事研究和学习工作。

  当时,我选择去港大是因为听说港大的排名很靠前,但经过了自己申请研究生这件事情后,我发现这个排名对于很多欧美的名校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港大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香港这个金融中心的地理位置,读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申请实习的机会。毕业以后,凭着实习的经历,也比较容易找到薪资优渥的工作。

  总体来说,在学校生活的这几年,大家都很忙碌、很务实,许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生活费都是靠自己做补习赚的,暑假也大多会有各种实习。另外,也让我的眼界开阔了不少,这不光是因为开放的资讯,也同时是因为和你交流的人,老师,同学或者学长学姐们,本身都有丰富的经历。

  钟星欣 香港大学

  更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管理透明 有对话机制

  从当初的申请到面试就可以看出,过硬的考试成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此基础上,香港大学是更看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我的本科导师曾经作为面试官参与江浙招生选拔的面试,他告诉我,在面试中不乏成绩、知识面都不错的学生,但在谈到人生规划的时候,往往比较千篇一律。比如,很多同学向往金融专业,但是谈起原因,无非是说到香港的亚太金融中心地位,或者是家长的影响,而少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入学以后,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学校的管理相比内地高校更加透明,无论是从人事调动,到招生选拔、经费的分配,均是公开的,并且有学生、教工和学校的对话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另外,学校各个系和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分会,分会管理层都会严格地选举,并且定期接受学生的质询。在我们看来,有很多细小问题的讨论也要花很多时间,感觉效率不足,但这也恰恰体现了它的民主。

  在生活上,由于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内地学生还是会有抱团的现象。虽然我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并结交了不少香港同学,但是除了一起上课,礼节性地聊天外,不太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们的生活。

  另外,由于在学习方式上的不同,也导致我们在做project,group discussion的时候很难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说,我们更追求速度和效率,也会比较容易妥协;而香港同学更喜欢将时间花在讨论中,在针尖对麦芒的激烈争论中把时间耗津,往往都是在上交的最后一晚忙到通宵。所以,久而久之,到分组的时候,大陆的同学总是自觉地分在一起。虽然这样提高了“效率”,但是也阻碍了我们和香港同学的交流。

  最后,希望有志于在香港的大学完成大学学业的同学,早一点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方向。是留港,还是出国深造,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其实回头看看,越早的有清晰的规划,就能走得越远,也节省很多精力。其次,要对文化上的差异做好准备,一般大家都会经历一个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一开始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会在慢慢接触中耗尽,而渐渐产生厌倦的情绪,通常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心态才趋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