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对中小学校提出了六条严格规定,并且宣布将建立六项制度形成“减负”长效机制。之后,全省各地掀起了一轮减负风暴。两年后,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浙江的减负工作正处于“僵持”阶段,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不少。
“铁腕”新政推出 各地掀起减负狂潮
严格开设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规范招生秩序。这就是当初省教育厅提出减负“新六条”。其中,还详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平均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平均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与此配套的还有“六项制度”,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建立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建立家校联动制度。
减负“组合拳”推出以来,全省各地立即响应,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各项“减负”工作,两年以来,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也推出了相适应本地化政策:
比如杭州,为了给减负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了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即市区重点高中招收保送生比例2015年达到50%以上,中考难度控制在0.75。
而宁波建立“减负”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35名热心教育工作的社会人士担任义务教育“减负”监督员,从而加大教育督导的社会参与度。
再比如温州,针对有偿家教屡禁不止的情况特别出台了《温州市教育局关于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对教师违规参加各类有偿家教或补课行为,做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减负工作陷“僵局”
在看似颇为热闹的减负潮下,一些反对的声音却时有冒出,有不少家长认为减负减去的应该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应该连起码的家庭作业都不布置,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方面是家长和不少教师的传统观念无法转变,另一方面与之相应的违规操作也屡禁不止。
不少教育系统的官员曾多次提到,自己在进行督查时,总会发现不少学校有“两张课表”,一张用来应付检查,一张则维持原来的课程设置继续“高强度”教学。另外,也有学校为应付检查还教学生说假话,明明有早自习却说是早锻炼,明明有推销教辅书却说是学生自己自愿购买,明明有排名次却说没有排过名次……
再谈到补课的问题,本网去年就曾曝光了杭州两所著名初中,公然利用周末时间,在校外租地方带强制性地给学生补课,部分教师更是涉嫌“有偿家教”。
就在前不久,纠结于暑假作业的家长们又在网上狂吐槽了一番,一年级的孩子居然要写15篇作文,还不包括抄写、背诵等。繁重且并不合理的暑假作业甚至还催生了一批“代写”产业。
落实制度狠抓监督 保证“减负”目标实现
今天上午,浙江省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视频会议在杭州召开。省教育厅厅长韩平语重心长地说,现阶段的减负工作正经处于“僵持”阶段,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不少。
韩平提到,由于教育理念不够正确、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评价改革滞后、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等多种因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性改观,就连教育系统抓减负的工作也出现了松懈现象。但是抓减负工作关键在于坚持、关键在于落实、关键在于动真格、关键在于研究新办法和新措施。
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除了总结“轻负高质”典型经验、完善“减负”工作奖惩措施外;在开学初,还将公布各市治理择校乱收费的工作情况,并且开展新一轮的“减负”督查工作。
据韩平透露,省教育厅目前正在重点研究中考改革,将降低考试难度,研究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孩子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将会采纳各方意见,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