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哈尔滨25个研究生抢着当体制内的清洁工,各地报名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的人数也屡创新高。新任省政协委员杨波看不下去了,2004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如今担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在她眼中,多数美国大学生选择某一专业,都是为兴趣而读书,这样才可能有不竭的创新。
第一次担任省政协委员,杨波坦言“有点兴奋”,而让她感觉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兴奋不起来。”
在小学、中学,孩子们上学有奔头,那奔头就是中考、高考。进了大学,不少人顿时迷茫,有了宽松的环境,有了天马行空的思索空间,反而不知何去何从。于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重拾中学那一套,考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等级,考研,考雅思,考职业资格证,一路考过来,毕业时证书拿到了,文凭也拿到了,却觉得更迷茫:“我学到了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擅长干什么?”
这样的求学,从中学到研究生,一路脱离自己的兴趣,择业时就显得功利且从众。没有对专业知识的孜孜不倦追求,体制内的清洁工也成了香饽饽。为兴趣而读书,浙江大学有自己独到的招数——开设新生研讨班,这堂选修课不打分,没有固定教材,老师讲述自己的学术人生,阐释自己的科研价值观,逐一介绍本专业的每个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向孩子们展示探索的乐趣,憧憬探索成功后对人类的裨益。“这就像打开一个个知识宝盒,总有一个会勾起你的兴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们大二时再确定学习方向。
老师们会领着孩子们走进实验室、走进研发型工厂,让小有成就的学长回望大学路,学生们的好奇心若就此被激发,他大一就可钻入实验室为研究生们打下手,在浙大,有人一钻就是10年,直至博士毕业。课余,志趣相投的学生们组建各类社团,在社团里,观点的争鸣让学习变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