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点击次数:8.21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在越来越重视。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已经有20年了,在与孩子家长的接触中,看到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心里很高兴;但同时发现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内心产生了焦虑和担忧。

许多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一位奶奶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奶奶火了:“为什么你不抓他?”之后又去找了老师……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家长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很多家长教育幼儿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目前几乎每个幼儿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家庭成员注目的核心,也正因为过于关注孩子,幼儿家长们都普遍走进了“爱”的误区。

         误区一:过度关注孩子

        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这是多数家长共同的心理。目前幼儿普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受挫折力差、不愿意与人沟通、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等,这与幼儿的生长环境有关。现在的幼儿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对孩子的要求则尽量满足,长期下来,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众多小朋友后才发现,自己在幼儿园里不再是众人瞩目的中心,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当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

         因此,希望家长不要把孩子看得过于特殊,把他当作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员来平等对待才是关键。

        误区二:无视孩子的缺点

        这一误区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均表示认可,对其缺点却很少指出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名大班幼儿在同座的小朋友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猛地将其板凳抽出原来的位置,结果导致同学摔倒在地上。这个孩子的恶作剧被其家长知晓后,家长不仅没有批评孩子,反而以欣赏的语气称赞孩子“你真聪明。”

        家长这种不当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的纵容。幼儿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行为准则是直接从家长身上学来的,有的家长因为爱孩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道德教育。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应有度,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及时指出并帮孩子改正。

        误区三:忽视习惯培养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空前关注,但注意力多集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如识多少字、做多少算术题、会读写哪些英语句子等。

        小学老师普遍认为,很多孩子在低年龄段通过提前学习成绩可能会领先,但到了爬坡阶段他们都掉了队。而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保持兴趣的学生会较容易闯过这个坎。家长们往往忽略了在学前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不要做直升飞机式的家长,总是盘旋在孩子身边,帮孩子代劳一切。建议家长,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自己探索,孩子会比我们想象中更能干;给孩子一个困难,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给孩子一个对手,让孩子学会竞争;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哪怕是选择自己的衣服。 在这样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将来才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