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理品格,不少人开始尝试“挫折教育”。遗憾的是,不少人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只追求热闹的外在形式,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和这种教育方法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使“挫折教育”步入误区。
我们可以搞一些“吃苦”活动或游戏,让这些活动或游戏帮助那些生活在富裕物质条件下的青少年,尤其是都市青少年科学客观地认识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等方面,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带有追求轰动效应的活动可能会令孩子们感动一时,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耐挫折力的培养主要应在未做充分准备的状态下进行,孩子们在参加上述活动时,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了各种准备,即使是为了赌一口气,也要经受痛苦的考验,而生活中的许多挫折却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学习环境的变迁,家庭的变故,好友的背叛……往往是不知不觉中来到的。只有经受住诸如此类的挫折,才能说成功地经历了“挫折教育”。因此,“挫折教育”更多地应由师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
在“挫折教育”中,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要让孩子在不断的挫折中接受挫折教育。”似乎孩子经受的挫折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心理学家时蓉华在为挫折定义时这样说:“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既然“挫折”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就绝不该是越多越好,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学常识。过多的挫折,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变得十分自卑和软弱,这就像经常遭到老师批评的学生无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样,是和“挫折教育” 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就“挫折教育”而言,无论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应该超过必要的限度。
我们今天的“挫折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花大力气进行的教育,应当是成功教育或是成才教育。“挫折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它从根本上讲只能是成功的一个辅助手段。只有成功教育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