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圈热传一篇文章,《妈妈不打你,社会也会打你的》,我不得不说,真是恶心至极。打压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切将打压式教育合理化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1.我是你的孩子,可我首先是我自己
中国父母的三大利器:“听妈妈的话。”“你不应该这么做。”“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厉害!你厉害!有本事你自己回家,你再往前走一步,我就不要你了!”年轻的孕妇把小女孩使劲往前一推,头也不回地走了,悄悄藏在拐角处,观察。
小女孩大约两三岁,苹果一样的小脸蛋,葡萄一样滴溜溜的黑眼珠,非常可爱,还不是很会走路,但是仍然自顾自的,向着远离母亲的方向行进。
等了会,年轻的女人耐不住了,冲出来提溜起小姑娘,劈头盖脑就是两巴掌,“让你厉害!你还不得了了!”小姑娘愣了几秒钟,开始放声大哭。
这是2016新年,我在家乡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你得听我的。”
“你不能这么做。”
“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3句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
你家是打压式教育吗?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在健康的家庭里,这些规则是灵活、积极、使人成长的。而在不够健康的家庭里,规则则是僵硬、迂腐、不合时宜的。有些规则是摆在明面上的,例如“你必须取得好成绩”。有些则是隐晦的,例如,“孩子必须服从家长“。
这些条条框框的背后是无数个“应该”和“不应该”。在许多中国传统家庭中,天性——如“自私”、“愤怒”、“性欲”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使得我们的一生与羞愧感如影随形。
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不好,我是一个有问题的人”,而不是“就这件事而言,我的行为不太好”。
健康的家庭里,犯错被视为成长的机会,重点在于从中学习。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犯错是羞耻的,而羞辱是习以为常的。“你怎么那么笨!”“我就知道你做不好,就凭你?”
父母为什么要打压我们?
1.那些批判中常常充满他们对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如果他们总是在挑剔你的某些部分,你可以试着想一想,那是不是也是他们自己最介意的部分。
如果你的父母不许你哭,他们一定也不允许自己软弱。
他们会选择不看自己脆弱的部分,但是当你哭的时候,他会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脆弱,甚至这份脆弱以血脉的方式延续着。那种无力感会让他害怕,他们只好用愤怒来掩饰害怕。
当我们长大以后,会将父母不能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别人的眼光中,仿佛在心里重复收听、收看那些引起他羞愧的眼光和批评,总觉得别人在评判我们,挑剔我们,因此更加不安和自卑。
2.在孩子身上找寻没能从对方身上获得的完整
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能力是基于个人的独立程度,两个够独立的人才能悦纳异己。
反之,两个自贬并且同样自卑的人结婚,会经历惨烈的权力争夺期。他们都会认为自己那一套是对的,对方必须听自己的。
他们都坚持自己那一套,却失望地发现,找到另一半就可以让自己完整,根本是一个伪命题,控制对方是如此困难,让孩子听话却很容易。
孩子必须放弃真我,塑造出一个假我来满足父母的私心,他们没有背弃父母的能力,也不敢不听从,只有努力去博得父母的喜爱。
当他们长大以后,会把社会标准当成自己的惟一标准,他们根本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真心追求的是什么。
3.我无法给你我不曾拥有的
我们的父母和他们的上一代并非坏人,他们都曾经是毒性教条的受害者。他们无法给我们的,常常也是他们自己从未得到的。
有的父母不能欣赏孩子的自我欣赏,他们习惯泼冷水:“别打扮了,人丑怎么打扮也没用!”原谅他们吧,他们小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你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
因此他们无法付出自己所欠缺的东西。甚至因为自己的欠缺,他们更加不能容忍别人拥有。
打压式教育下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
1.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敏感多疑。
2.没有主见,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怕得罪人。
3.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看自己的缺点。
4.认为一切爱都是有条件的,真实的自我不值得被爱。
5.喜欢比较,没有真心朋友。
6.没有自我,把真实的自己藏得很深,表露出一个讨人喜欢的形象。
7.和家人关系疏远,总想离家远远的。
8.抗打击能力弱,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宿命感和无力感,不会努力抗争。
被打压大的我们,应当如何挽救自己?
1.找回自己的感受,正视自己长久以来积压的愤怒和悲伤。
承认、释放出愤怒和悲伤,才能不再自贬,才能了解自己的许多行为只是在表达我们曾经领受的痛苦,并非自己有什么不对。才有可能开始一个暂新的自我。
2.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
(1)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财产,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你可以设法使自己跟他们相似,却不能勉强他们像你,因为生命是走向前面而非向后发展的。”(纪伯伦)
(2)孩子是孩子,不要让他们成为小大人
“大自然要人类在长大成人之前先当孩子。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原则,培育的将是一个既不成熟也不可口,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果子。”(来源:未来网 鲁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