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拼的不是天赋,而是努力以及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家长想要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不是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也不是忧心忡忡的提醒或者打骂斥责,更不是把一切推给老师,而是要亲自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之中,这种切实的行动,叫陪伴,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每一个成绩不错的孩子背后,都有尽责的父母的身影。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别瞎操心”,我对这个观点很不赞同,相反地,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教育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孩子自己不一定意识得到,很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培养。
有些妈妈特别喜欢举例说,某某孩子父母没管过,学习照样呱呱叫,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绝对是极少数,不能以偏盖全。有的妈妈苦恼地问我,我家孩子小学时,我没怎么管,学习不错,到了初中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真实的原因是,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大好时期,孩子比较听话,接受度高,但家长只看到成绩还不错这个表面现象,受了蒙蔽,就完全放手了,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后遗症,到了对学习能力要求更高的中学阶段,就会暴露出来。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的教育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者家长的教育。这种环境的影响是有意或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的给与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近一半的孩子属于“不情愿地学习”,毕竟学习要求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这对青春好动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家长能适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动力,甚至是帮助,孩子会学习更有兴趣。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下:自发性强、自觉性差,任意性强,主导性差,好奇心强,持久性差,功利性强,价值性差的基本特点。这些基本特点是由中小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方式等因素决定的。而家长的陪伴和支持有利于抑制学生学习的自发性,提升自觉性;克服任意性,增强主导性,鼓励好奇心,激发主体性;改造功利性,突出价值性。
在学校里,学生的个性突出,而老师的数量有限。尽管我们的老师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但是数量和比例上的局限,又往往使得老师们难以顾及全面,照顾到个性化的学生在每一个时候的学习发展和个性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基于对小孩个性的丰富了解与合适引导,既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来源: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