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巴蜀小学六年级毕业典礼上,校长廖文胜亲自为486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先是右手“请”的姿势,再双手捧上毕业证书给每位学生,然后鞠躬祝福: “同学,祝贺你。”然而,多数学生显得无动于衷,领完毕业证就扭头下台了,连一句简单的“谢谢”都没有说。(据7月5日《重庆晨报》)
尽管报道称衬衣湿透的廖校长对此很宽容,但这份宽容实在无法掩盖笔者心中的遗憾与失望。按说,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他人的给予,道一声谢,本是再正常不过、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为什么小小孩子会表现得如此冷漠,连最起码的一声“谢谢”都难以出口呢?更让人失望和担忧的是,这些孩子不说“谢谢”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养成说“谢谢”的习惯,或者不是不想说,而是根本就不会说。而且,有资料显示,孩子们缺乏礼貌、不懂感恩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很多孩子从师长的过分关爱中体会不到爱的艰辛,反而对于被爱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以至于不懂感激、不愿感谢、不会感动,只知获取,并视为理所当然。长此以往,他们便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不说“谢谢”,只不过是这种习惯的一种自然反应。
面对着不懂感恩或不屑感恩的人,我们不能不陷入深深的忧虑,尤其是当他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危机。不懂感恩或不屑感恩,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总以为所得太少,总以为别人亏欠自己太多,往往会心浮气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对社会百般挑剔,无缘由地愤世嫉俗。这样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也就没有了温暖和希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倘若在幼小的心灵里便种下“不懂感恩、不屑感恩”的种子,我们的前景岂不要变得一片灰暗。
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之心,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和雨露。心中常存感恩之情,是一种可贵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感恩,并非一定要付出多少,就像这些孩子,一声“谢谢”就足以让他们的老师感到欣慰和惊喜;感恩,并非一定要求多少回报,它更体现为一种对父母、师长以及社会和祖国的认同、尊重。
我们的民族并不缺少感恩的传统,学会感恩,从来就是我们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古圣先贤不知教导了我们多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均为人所熟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要让感恩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激励和熏陶,让孩子多经历磨砺,在满足与缺失中感悟生活,从而不断懂得感恩和回报。
感恩,既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知恩图报,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就会想到回报,想到奉献,就会把这种无私的爱变为“大爱”、“博爱”,把它播撒给更多的人,回报整个社会。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拥有充满着喜悦、幸福和希望的美好人生,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