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为人父,到日复一日地炼就成"老爸",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养"易"教"难,天下世代同理,故"教养"组词,"教"字始终在前。十数年来,笔者教子有失有得,顺手记下,聊供"新爸妈"们参考。
规矩是要做的
儿子5岁时,晚饭,有客人共餐。他上桌,大眼滴溜转一遭,随即把自己爱吃的油爆虾稍稍向自己面前移了一下。我毫不犹豫用筷子打了他的手!
---就在他的哭声中,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让他给饭桌上的每位都夹几只大虾,这才允许吃饭。
用挨打的痛楚和传统文化要求使其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人,干什么事都不能只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哪怕是一盘喜欢吃的好菜!
这次规矩做过,类似的事再没发生……
错事中常有可贵的
下班回家,进厨房,一股刺鼻之味怪怪地,闻所未闻。儿子见了我直往后躲,想用身子挡住后面的一个大钵头,浓烈的怪味正来源于它。原来,淘气的儿子竟然把搁架上的酱油、醋、料酒、麻油、辣汁,还有虾油卤、番茄酱等等,凡是瓶装的液体流汁,统统倒在一起,搅成黑乎乎的一钵!
天!我顿时窝火:"你什么不能玩?啊!"
儿子低垂着头,怯怯地说:"我……我想配一种药水,让蚊虫一叮就自己死掉!"……
---尽管这餐晚饭弄得我和妻子前所未有的手忙脚乱,但我却没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语再没说一句。孩子虽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创造欲是极可贵的。父母没有权利扼杀它。
这天晚上,我特地翻出《十万个为什么》,给儿子讲蚊虫为什么要叮人?叮咬后为什么会起红肿块发痒?……
学会对孩子说"不"
儿子刚念书,写字用铅笔。一次,他吭哧半天,写好两大张作业,让我检查,错误多多,必然用橡皮擦掉重写。他嘟起小嘴撒娇了:"爸爸替我擦嘛!" 看着已哈欠连天的儿子,我仍狠狠心断然拒绝了,并故意激他:"红领巾不会用橡皮,是么?"儿子刚挂红领巾,很看重它。结果,他愉快地擦掉重写。从来没这么认真过……
---对于孩子的不正当要求,必须学会说:"不!"否则,宠爱过度,变为溺爱。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种品质,必须从小学起,而且还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不能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念头。因为,依赖会有惯性,误其一生。
让孩子学会"求异思维"
儿子读三年级时的某日,我带他去看灯会。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儿子欢呼着,哪儿人多往哪挤。我故意出题目:"数一下有几个大型灯组?"他几分钟就数好了。"再数一下有多少小灯笼?"这下他为难了,数到东忘了西,数了前拉下后,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一脸无奈:"数不清呀!"我高兴了。"数不清才对呢,你想想,没有这数不清的小灯笼,灯会还有这样热闹吗?"儿子瞪大了眼不语,似有触动……
---过不久,作文课,写灯会,儿子写了篇"假如没有小灯笼",得到老师表扬,作为范文在班里朗读。
脑子是用来想问题的,教会孩子思考比什么都重要。而求异思维,尤为可贵,会增强他的思维独立性和全面性。在玩耍时,趁他兴致高时,出点思考题,会自然些,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