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到亲朋好友邻居家串门,临走,主人殷勤备至,"下次再来哟!"、"你慢走,再见!"……然而,走出住家不久,"砰" 的一声,身后骤响起主人关门之声,铁栅防盗门刺耳的声音在本已拥挤不堪的楼道间回荡,那些从心底里泛起的激动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它甚至让人开始怀疑主人那些个热情是不是装出来的,它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份量?
事实上,主人的确是真诚的,其热情的言语也确是发自内心,那刺耳的关门声纯属不经意所至。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那刺耳的关门声让主人的真诚和热情大打折扣。这也许是连主人本身在内也始料未及的。
也许一次关门时的轻重、缓急,真是微不足道;也许一声"劳驾"、"谢谢"、"对不起"不值千金;也许一口痰、一张废纸片的何去何从无关大局,不会导致自然环境的迅速恶化……但我们得承认,这些看似平凡至极的小事却时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体现着我们的自身素质甚至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从而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着某种微妙不让人轻易察觉的改变。任何事物都是积少成多,倘不注意小节,料不准哪一天万丈长堤,真会溃于蚁穴。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从来不会忘记教孩子读语文、做数学、学绘画、练钢琴,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于是,我们搬出了李白、杜甫,搬出了苏步青、华罗庚,搬出了齐白石、凡高,搬出了莫扎特、施特劳斯,因为有了这些个期待,于是便无数次地在孩子耳旁念叨这些伟大天才或圣贤的名字,一言一行之间,无不浸透着为人父母的谆谆苦心,浸透着老爸老妈们的殷切期望。在这些念叨声中,孩子终于长大了,这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他们并没有像他们的老爸老妈所期待的那样,人人都成为天才或圣贤,这一讽刺味十足的相反结果,无不折射出这些父亲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时的某种尴尬,同时也给人类家庭教育长廊上留下了一个沉重且耐人思索的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但我们不能太过强求其成为天才或圣贤,因为那种可能性实在不会很大,相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教会他诸如轻一点关门,比之成长为天才或圣贤,总是容易办到的,而且,教会了孩子"轻点关门",也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和美好品德高尚情操的形成。世界当然需要天才和圣贤,但世界也需要轻一点的关门声。
如此,又想起一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真诚地认为:父亲母亲们在期待孩子成长为天才或圣贤之前,应该首先教会孩子"轻一点关门",这实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其前提是老爸老妈们自己得首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