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的“少年司法网”上介绍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租住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城的13岁少年阿明,教唆邻居家8岁小孩偷其母亲的手机,并在得手后将手机以100元卖掉。据了解,阿明的父亲因盗窃被判刑,母亲为生计摆摊,根本无暇顾及他。像阿明这样走向歧途的孩子,在中国为数不少。2003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8%左右;未成年犯罪人数也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增长。有人说,是这些孩子自己不学好;但心理学家们却认为:孩子犯罪,家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长对孩子的4种不良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无暇照顾与漠视,是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她接触的很多未成年犯,其家长都是忙于生计,而很少照顾、教育他们。“有的家长放任孩子在社会上游荡,就像阿明一样;还有的家长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自己却很少过问。”这就导致孩子跟父母逐渐疏远,感情日渐淡漠,最终引发对父母的不满。“同时,孩子也很少从父母那儿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他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根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孩子很容易就被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因素所吸引,比如暴力、网络成瘾等。”就算父母偶尔向孩子说教两句,也会由于孩子的不满与逆反而没有什么效果,孩子也最终会一步步走上犯罪之路。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也会将他们推向犯罪。北京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温方表示,现在很多孩子的生活过于优越,孩子在家里想要什么,家长就提供什么。时间一长,孩子习惯了享受,也习惯了无条件的索取。家长的娇惯,使孩子逐渐变得不愿意遵守社会规范。
“同样,家长对孩子过于严苛也不好。”温方说,“现在很多家长眼中只有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也忽略了孩子‘做人’的学习。”家长如果逼得紧,孩子就会产生报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