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本市中小学校学生寒假生活刚开始,就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往医院跑。记者从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中山医院、同济医院等处了解到,期末考过后,一些孩子的“网瘾”又犯了:有的12小时泡在网吧,不食三餐;有的甚至夜宿网吧,害得家长到处找。对此,家长们打的打、关的关,但似乎缺少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家长发现,孩子沉湎网络后,整个精神都颓废了,于是担心孩子精神出问题,赶快向心理医生求援。
一位家有小学三年级男孩的家长对心理医生说:自从前年孩子迷上网络以后,已经是连着暑假、寒假两次带他看“心病”了。他是“网瘾”吗?我们家长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需要做的什么?本期周刊请心理咨询专家谈谈。
案例:父母常年奔波少年网吧为家
他才读初三14岁,却已有两年“网瘾”。男孩王幂的父母常年从商奔波于外地,由爷爷奶奶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刚上初中时,王幂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还处于中等偏上,可自从迷上网络,他就常常放学后直奔网吧。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最后常常夜宿网吧。沉溺于网络的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而且与周围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则是避而远之。
点评: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
■上海市心桥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张华:
在这个案例中,王幂的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加之祖父母年纪大,对他的管教不严,平时和父母交流沟通又很少,无法得到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因此内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进入初三后,由于学业紧张,频繁的考试,他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中他没那么“失败”。
这个案例留给所有青春期孩子父母们思考的是,一定要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有效是指要把握孩子的思想状况,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而不是引起他们反感的一再要求和训诫。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长对他们适当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他们的时间规划和任务执行方面。最后,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后要多加赞扬,在他们受挫后也要及时给予鼓励,青春期的自信多是源于他人的鼓励和肯定。
案例:父亲暴力阻止儿子对抗成“瘾”
今年读初一的李明在考上重点初中后,获得了父母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