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1.2亿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对于这组数据广大读者都不陌生。乙肝不遗传,但是单纯依靠治疗,无法让这种病绝迹,每天都会有新的乙肝患者产生,因此,如何有效预防乙肝是非常重要的。
乙肝易敲谁的门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也就是最容易患乙肝的人群。首先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伙伴和静脉药瘾者等。
这些人都应该按时接种乙肝疫苗,定期做检查,随时监控自己体内是否携带了乙肝病毒。如果携带病毒,应及时到医院去,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有了症状赶快检查
通常情况下,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基本没有任何身体异常的情况,只是在外界有了一些诱因时,才会有临床表现。
患者赵生辉(化名),34岁,今年5月份感冒后一直有乏力、厌食的症状,原来他很喜欢吃手抓羊肉,患病后厌油腻,一点肉都不想吃,而且,小便颜色加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乙肝病毒。于是,6月初,他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在询问患者病情时,赵生辉说:“上半年我去外地出差时,出了交通事故,我在当地住院治疗,而且还输了血。”血液传播是乙肝的一个主要途径,他的肝功化验结果显示,感染了乙肝病毒,并且处于传染期。
健康顾问指出,有过与乙肝患者接触史的,通过血液、性传播,或者皮肤有创面时与乙肝病人接触过的人,由于受凉、感染、精神上的打击都会产生消化道的异常症状。如在一段时间里持续感到乏力、不想吃饭、食量明显下降、恶心、厌油腻、腹胀或者发现小便颜色加深、眼睛发黄、腿肿,这就需要马上到医院做肝功化验。
学会看化验单
检查是否患有乙肝,要化验肝功和乙肝五项。乙肝五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对半”,很多人一看到化验单上无论哪一项为阳性(+)就会很慌张,而且有的非专科医生也会如此,并断定患者患了乙肝,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
乙肝五项为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查中最常出现5种结果:
第一种情况,一、三、五项为阳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乙肝大三阳,表示人体内乙肝病毒繁殖活跃,传染性强;第二种情况,一、四、五项为阳性,可判断为小三阳,表示肝脏中乙肝病毒减少,传染性减弱;第三种情况,一、五项为阳性,表示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E抗原还可能转阳;第四种情况,检查结果全部为阴性的情况称为“全阴”,表示未感染乙肝病毒,但是没有免疫屏障,应注射乙肝疫苗;第五种情况,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即第二项为阳性,表示被检验者不仅没有感染乙肝病毒,而且身体里已经有了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
上述第四、五种情况属于正常。第三种情况中,如果肝功能正常、HBV-DNA为阴性,可以参与常规的社会活动,比如入托、入学等。路主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乙肝病毒在第三种情况下就像在人的身体里冬眠了一样,它不会打扰人体健康,我们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换言之,这种情况下,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参加正常的学习、工作等社会活动。2005年1月19日,全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正式实施,特别明确:乙肝病原携带者在体检标准中是合格的,这进一步表明了并不是只要体内携带乙肝病毒就被判了“死刑”。
新生儿接种疫苗越早越好
2006年3月8日,省卫生厅在《关于印发省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