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好哭闹,乱写乱画乱跑,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马虎,成绩下降。出现以上情况,年轻妈妈往往责以孩子“顽皮”,对此不闻不问甚至责骂孩子。有些孩子的顽皮是属正常活动范围内,家长切忌不要随便给自己的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的心理。
在这里,要提醒年轻妈妈的是,要密切注意孩子“顽皮”的症状,提防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涣散而导致活动过多,其特征如下:
1.婴儿时好哭好闹,睡眠少,手脚舞动,进食排便没有规律 。会走后到处走动,片刻不停,衣服易弄破,还易发生外伤碰撞。上幼儿园了也是坐立不安,不守秩序。 >>>给顽皮孩子一个良性轨迹
2.活动过多,且无目的性,动作花样频繁,做事有始无终。上课用笔乱写乱画,小动作不断,一会玩文具,一会咬指甲,一会做鬼脸,老师讲课也常大喊大叫地打断,甚至在课堂上乱跑,不听管教,即使吃饭、看电视时也不安静,边吃边说话,一会要喝水,一会又撒尿,让旁人难以忍受。
3.行为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无法自制。他们摆弄起玩具、闹钟、收音机等东西弄坏了也毫不在意,和别的孩子打架,欺侮小同学,喜欢爬上爬下,翻墙上树,跨越栏杆,却不知有何危险性,老师家长劝说教导都置若罔闻,屡教不改。
4.大约有60%的多动症儿童存在学习困难,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任性、意志薄弱。
若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过于“顽皮”,应孩及早去专科医院检查。千万不能误认为孩子的病态表现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更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不受欢迎的行为而大加打骂,否则加重了患儿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与信心更差,长此下去患儿的症状势必加重。 >>>让多动症的孩子尽情“动动”
儿童多动症治疗时应注意
1.孩子在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如防止感冒和过度疲劳,避免嘈杂的环境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2.家长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有食欲减退,可改为饭后服药,并适当加餐和增加营养,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患儿在家中感到愉快和温暖。平时要让患儿过有规律的生活,指定作息制度,让他们按时起床、就餐、就寝等。
最后要提醒年轻妈妈的是,如果孩子患有儿童多动症,也不要惊慌,只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此病还是可以痊愈的。
延伸阅读: 近半孩子被错扣“多动”帽子
记者27日从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及各区精神卫生机构获悉,8月下旬以来,怀疑自家孩子得了多动症,前去就诊者突然增多,其中不乏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学龄儿童。专家指出,一时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反应迟钝很正常,家长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扣多动症帽子。
每天为数十名孩子正名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学专家杜亚松博士最近频遭“突袭”,一些挂不到门诊号的家长在办公室或餐厅对他“围追堵截”,但经他鉴定,那些被家长认为是多动症的孩子根本没问题。
据了解,在他每次门诊中诊断的二三十名所谓多动症儿童中,有近一半被杜博士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 >>>儿童多动症:专家为您全揭密
让杜博士感到不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定位多动症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他指出,多动症的认定是种医疗行为,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如幼儿园的儿童注意力只能集中5~10分钟,一年级小学生也只能集中10~15分钟,换句话讲,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一节课上有几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小动作都是正常的。
多动症孩子并非都多动
一年级学生聪聪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暑期里,家长却发现她在家做作业时心不在焉,周围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常常错误百出,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父母带她来到儿童心理门诊做检查,医生综合诊断发现她患了“注意分散型多动症”,聪聪爸爸妈妈就是搞不明白,这么文静的孩子怎么会患上多动症呢?
心理保健医生指出,并非所有多动症患儿都有过多的症状。除了“多动为主型”的患儿以活动过多为主要症状外,多动症还有以注意力涣散为主要表现的“注意分散为主型”,以及两者症状兼有的“混合型”。的确,有不少孩子一到开学就被确认为儿童多动症,这是因为有些孩子在暑假中生活规律被打破,一时难以适应新学期生活。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尽早摆脱多动症,医生们已将这些孩子的父母召集起来,进行集体培训,以便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治。 >>>孩子“多动”怎么办
鞋左右总不分要注意
生活中常常有些孩子都要上小学了,穿鞋分不清哪是左哪是右,写字也是左右上下颠倒,不管家长和老师怎么提醒,小孩丝毫没有改正痕迹。如果经常出现这些症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了。杜博士认为,这种类型有可能是患上了多动症,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对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还有“屡教不改”的现象,需要进行特别医疗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