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来说,劳动不光能让他们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更能使“劳动光荣”这一美德发扬光大。
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可如今,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地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了。
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
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的问题非同小可,如果不加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就会不断滋生,迅速蔓延开来,这不仅会使孩子们丧失立足社会的本领,缺少社会责任感,也抛弃了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孩子们的大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大不幸!因此,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引导孩子热爱劳动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更应担起重任,付诸实践,让孩子的双手真正“动”起来,使“劳动光荣”这一美德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扎根、开花、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溺爱”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包办”正在阻止孩子们的劳动行为,“鄙视”正在淡化孩子们的劳动光荣。
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家长却把这种疼爱变成了“溺爱”,生活上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子女的要求,张口饭来,伸手衣来,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使他们从小养成了懒惰、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也最终失去了立足社会的本领,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这实际上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用双手辛辛苦苦地为他们挖掘了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可一些父母却不能真正理解孩子最大幸福的真谛,他们常常替子女做每一件事情,把孩子整个地“保护”起来,对家务活,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动手”,“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使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这样培养出来的子女将来怎么能有所作为?也就更谈不上让他们去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重任了。
鄙视普通劳动者正在淡化孩子们的劳动光荣。“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去扫马路吧……”一些家长、甚至个别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有意或无意地贯穿了这一思想,加上社会上一些人更是不把普通劳动者当回事,耳濡目染,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看不起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就会鄙视劳动、厌恶劳动、躲避劳动,自然不会把劳动看得那么神圣和光荣。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今天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增强青少年劳动意识,提高青少年劳动技能,是提高孩子整体素质的关键。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本着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把他们从“溺爱”、“包办”中解放出来,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劳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享受劳动的乐趣,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社会上要真正叫响“劳动光荣”,营造热爱劳动,向往劳动,享受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劳动创造了人类”等道理,以此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热爱劳动、学会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