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肩包登山包拉杆包
小孩子用登山包做书包,这在中小学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某小学门口,记者甚至看到了拖着拉杆箱上学的孩子,当这些连七八斤重的西瓜都无法捧起的孩子却要面对十多斤重的书包的时候,他们所承受的是怎样的压力?
每天早晨,当汪云山(化名)用双手费力地将书包架到儿子双肩上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用汪先生的话讲“感觉是将一块石头压到了自己的心上”。
一只书包六公斤
孩子的书包体积有38厘米×30厘米×22厘米大小,“有十多斤重,跟我的摄影包分量差不多。”汪先生说。
汪先生的孩子汪舒培(化名)读6年级,平时的作业量并不是很重,“要是没有额外布置的作文,作业一般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汪先生说,“作业量与孩子的兄长们相比,的确是少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的书包分量却是越来越重了。”
一个书包,21本书
小汪打开书包,拿出了21本书(附表):
此外,小汪的书包里还有吃饭的饭碗、喝水的茶杯等等。
“这些书,很多都是老师建议买的,尽管没有硬性要求,但有的时候,老师就是根据这些书来讲课的,不买还不行。”小汪说。
三代人的差异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帆布包。”汪先生说,“书包里就三四本书,几本作业本,再加一个铁皮铅笔盒。现在小孩子的书包尺寸是越来越大,不少孩子甚至选了登山包做书包。书包大了,课桌里根本放不下,只好挂在椅子上。”
“我读书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书包,两本书用一块布包着就去上课了。”汪先生的邻居张阿姨说,“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玩,要不就是帮家里干些活,哪像现在的孩子一放学就赶紧回家做功课。”
“现在的教科书又大又厚,市场上的书包总体看来有变大变厚的趋势。”义乌的杨先生开了多年的书包厂,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做的书包,规格都是根据学生课本的大小和数量来的。5年前书包的主流规格是25cm×43cm×12cm,现在我们调整到了30cm×48cm×16cm。尺寸变化是不大,但考虑到纸张密度等因素,现在装满一个书包,分量要比以前重很多。”“在书包设计上,变化也很大。”杨先生说,“六七十年代是单肩书包,到80年代出现了双肩书包,但那时的书包肩带很窄;而现在的书包,肩带宽度达到了5厘米。
考虑到孩子的书包太重,汪先生的爱人一度坚持早上用自行车将孩子的书包带到学校,但孩子早自修的时间比较早,一般是7点45分左右,汪先生的爱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坚持不下去了。“让孩子锻炼锻炼也好的,但就是怕书包把孩子压驼背了。”汪先生说,“我们原来考虑给孩子买个背背佳,但现在想想还是过段时间买个拉杆箱好了……”学生拖着拉杆书包上学也不再是新鲜事儿,本市部分小学中,平均每个班级都有两三个孩子每天把书包“拖进拖出”,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实用品。孩子书包如何重起来?
“以前书包没这么大,是横的,其实课程也挺多的,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常识、信息技术。但那时候作业比较少,基本上在学校就做好了,带回家的作业不多。”小汪回忆,“但后来,书包就越来越重了。”
怎么会有那么多书?
“一年级的时候书包倒不是很重,”小汪母亲说道,“后来书本的数量多起来,书包就放不下了。孩子经常回来拿着学校的通知要钱,说是要买书。那些书都是老师建议买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些书是不是孩子必需的,但总是不得不买。”
小汪母亲拿出了一个儿子3年级时用的书包,书包的背带与书包的连接处都已经裂开了。“书太多,孩子连拉链都拉不上,光拉链就修了三次,后来就裂开了。”
“四五年级的时候,减负提得比较多,学校里也采取了些措施,让孩子把书本留在学校里,买书的情况少了,书包分量也减轻了一些,但学校搞起了‘精培班’、‘强化班’、‘兴趣班’什么的,都是要钱的。”说起“精培班”,汪先生一脸无奈,“说实在,这种课程,原本都应该在平时的课堂里完成的,但现在却成了学校的收费服务。说起来是自愿选择,但为了孩子在学习上不落后,大部分家长都选择让孩子读‘精培班’。”
“今年孩子面临升学问题,作业量又明显回升了。”汪先生说,“学校明说的,‘虽然现在提减负,但为了孩子能有好点的成绩,今年的学习任务会重一点’。”
书包的“重量”不仅来自学校家长
今年,汪舒培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选择学校里的“精培班”,而是用那笔钱去上钢琴课。汪舒培喜欢钢琴,家里也很支持,汪先生夫妇俩不仅给孩子买了钢琴,还给他请了一个钢琴老师。到了周末,汪舒培每天放学回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弹上一曲,然后开始一个小时左右的钢琴练习。汪舒培算是幸运的,家长在学习上没有给他很大的压力。
“等孩子读高中,我们打算把他送到德国念书,等他上初中,我们引导他学些德语……”汪先生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保持了一种“开明”的态度,平时在孩子面前也尽量避免谈及成绩、名次之类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的话题,但他们仍然会在无形中透露“望子成龙”的心态。
“只有好好读书,才是唯一出路。”、“上不了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饭吃!”……这些话,相信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书包太重只是表象,在它的背后,孩子承担了更多无形的压力。”国家督学、浙江教育学院院长鲁林岳说道,“孩子所承担的压力,从表面看来是由学校、家长的‘合力’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有一定制度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