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带着刚回国不久的七岁外甥女从家门口的一条小街穿过。路上车辆不多,趁着没车,我牵着女孩的手就要过,却被小小的她有力地拉了回来,直到退回人行道上才放手,嘴里喊着“红灯红灯”。那一刻,真的感到脸上有些烧。
其实在我们身边,类似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已见怪不怪了。平日一说起城市交通,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抱怨,指责交通堵塞,痛恨车辆争道抢行、司机酒后驾车等,然而,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总是找出各种各样自我迁就的理由。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学为了赶时间而抄近路,看到马路上没车就情不自禁闯红灯,不走斑马线,殊不知,这些违章行为看似合乎情理,实际上都是为城市交通的无序推波助澜,触犯了公共准则。外甥女在国外长大,“闯红灯违法”的概念已在她脑中根深蒂固,所以给大人上了一课。
近年来,为了改进城市交通,全省各大中城市都在完善交通设施上加大投入。省城一些二三类街道都安装了红绿灯,在一些车流量大的主街还增设了行人可控制的红绿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交通。但要从根本上减少违章行为,仅有硬件设施的完善还不够,要进一步加大执罚力度,用严明的执法推动全社会提高遵纪守法意识,提升公民内在的自律精神。
曾参加过一个赴港旅游团,导游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据了解,香港的法律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对不走斑马线、闯红灯的行人一次罚款1500 港币,还要被送上法庭。果然,在香港的街路上,车辆行人秩序井然,即使路上没有车辆,人们还是耐心地守候,等待绿色的信号,这在那样一个高节奏、快频率的生存环境中,成为一道耐人品味的风景。哈尔滨市也曾效仿过这种管理办法,一些执勤人员站在街口,对乱穿马路者进行罚款,可惜一阵风过去,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法制推动秩序促成习惯,习惯上升为内在的品质,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这既需要公民自觉自律,更需要社会管理者对症下药,完善制度,严格执法,并一以贯之,长抓不懈。在这方面,我们欠缺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