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中小学校,与城市儿童同窗共读。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农民工子女学习上遇到困难,74.3%的城市学生表示很愿意提供帮助,76.5%的流动儿童能和当地儿童一起玩。同一调查对城市学生家长的问卷表明:35.7%的城市家长表示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帮助农民工子女学习;32.5%的城市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一起玩可能影响学习。(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
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消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显然不能与城市发展同日而语。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儿童对农民工子女即他们的同龄农村伙伴表示了充分的接纳,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也能无障碍地融入城市儿童中。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之初,性本善”?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原因造成城乡对立状态并没有在儿童中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令人惊喜的。
相比之下,城市学生家长的担忧则令人担忧。农村儿童在教育等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总体落后于城市是基本的事实。一些农村儿童在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上可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城市学生的家长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诲的影响,担心自己的孩子交友不慎影响健康成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城市学生的家长因此人为地阻止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交往,就会“对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进一步融合有可能构成障碍”。如此,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逐渐开始打破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造成的城乡对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城市因为这种阻碍而演变为城市内部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当然,要求城市学生的家长从社会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交往问题并对此持积极的支持态度,是不现实的。就事论事,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相处,是不是一定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其实是一个很难概而论之的问题。从整体上说,城市儿童有农村儿童不具备的优势,但也有不及农村儿童的劣势。反之,亦然。事实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是还原到个案分析更为实在。像这样把儿童分为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两大类然后进行交往利弊分析,本身就已经带有了标签化倾向。
换个角度说,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难简单地把一个儿童的顽劣归于他(她)不听父母之命和某个“坏小孩”交了朋友。哪个家长如此看待问题,事实多半是因为自己家教失败而推卸责任。因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同龄伙伴做朋友,很大程度上是与父母管教有关的。正是一些父母教育不当,促使自己的孩子与不良少年走到了一起,这种事例太多太多了。
在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与直接粗暴干涉孩子的交友上,当父母的似乎更容易选择后者,而这似乎没有城乡区别。因为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