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带孩子赴宴,他旁若无人地狼吞虎咽,满嘴食物还在大声讲话;到亲戚家做客,或扭扭捏捏不愿叫人,或大方得“当成了自己家”,随意走动,甚至翻动贵重物品;有客人来访,照样自顾自在一旁打游戏;上车抢座位,在电影院里交头接耳……如果您把这一切归咎于孩子的淘气、不懂事而不以为意,那么您的孩子恐怕要永远淘气下去了。
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无知,更是家庭礼仪教育的疏漏。“礼仪是孩子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陈建强告诉记者,“家长决不能把孩子在社交上的不足当成小事,这必定会影响孩子长大后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
以小促大 打造餐桌文化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餐桌礼仪是最为实用的,那就不妨将餐桌作为您的第一课堂吧!
首先要尽量全家一起用餐。孩子与父母一起用餐的机会越多,越会学到应有的礼仪。其次是目标合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引起孩子反感;此外,家长要善用机会,在节假日或节庆场合,抓住时机教导孩子穿着、餐饮及应对的原则。
会说“谢谢” 经营兰芝之室
您的孩子是否生活在一个会说“谢谢”的家庭中?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所作所为。孩子帮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开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对他真诚地说声“谢谢”!这时,你在无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要对别人的给予表示谢意。对孩子而言,这也是最佳示范。
以礼带礼 突出表率作用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陈老师强调家长首先要学礼仪的重要性,“家庭礼仪教育是以成人示范为主的,当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互相监督,这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尽量了解孩子的能力,对某个孩子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此外也要注意年龄的差别。”
寻找偶像 引导孩子模仿
“食不言,寝不语。”很多的礼仪规范孩子们懂得的比大人还多,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这和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心理有关,专家建议不妨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给孩子看一些相关的电影,或是寻找同龄的比较优秀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偶像”,或者挖掘孩子崇拜对象身上的礼仪闪光点:不要学明星们的低调冷漠,引导孩子看看他们在出席重要场合时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间的风度。“偶像”之于“榜样”最大的优势在于,孩子愿意主动模仿他们,这比家长的整日叮咛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