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为赏识而来的,你有100个理由去鼓励赏识你的孩子。”北大幼教督学彭曼青说。9月4日,彭老师在唐山市小神童幼儿园为家长们做了“转变观念,走出家教误区”的报告。
“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这个成功并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贝多芬式的人物,而是不管将来孩子做什么工作,都能把这份工作做得非常好。”彭老师说。
彭老师说,目前有一个家教误区在全国非常普遍,有许多家长认为重视早期教育就是重视早期智力开发,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区。如果早教仅仅是指智商好、学习好就行,那怎么可能让我们的孩子成功。教育有四大支柱,分别是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学会做人
彭老师讲了一个故事。1975年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一位记者问其中一位专家是在哪所大学或实验室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专家说是在幼儿园。
这位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到“幼儿园能教你什么呢?”这位专家说,在幼儿园学到了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儿给小伙伴;学会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拿;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习惯;学到了如果做错了事情,该如何向别人承认错误;如果自己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懂得说对不起;学会了晚上睡觉时要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放在枕边,而且要把最先穿得衣服放在最上边。这位专家说这些就是自己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彭老师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儿给小伙伴是懂得与人分享、慷慨,其实付出也是一种所得,有很多地方是孩子教育了我们家长;做错了事知道向别人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表现;睡觉时把衣服整齐的放在枕边是个很好的行为习惯,说明做事有秩序。以上这些其实都应该是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学会的。
■学会认知
认知是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在今天比知识还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一些高学历的人找不到工作,往往是由于他们缺少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无法把知识变成生存力,无法给公司带来利润。
彭老师说,培养这种能力需要靠孩子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等。彭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位家长很重视早期教育,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给孩子报了课外英语学习班,花了很多钱,但上学了,孩子学得最不好的就是英语。彭老师说:“当时,我问这位家长,是不是在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说今天我学会了几个单词,你就非常高兴,而一旦孩子说今天我什么都没有学会,你就‘大动干戈’?这位家长说‘是’。”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一学英语就觉得痛苦。彭老师提醒家长,幼儿时期学英语重要的是兴趣和发音的正确,要鼓励他,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
大多数家长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通常会问“你今天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今天我学会了5个字,学会了两道算术题”家长就会非常高兴。如果孩子说“今天我在幼儿园里玩儿,做游戏”,家长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教孩子学知识呢?”如果连续3天都是这样,有些家长就有可能找到幼儿园问“为什么不教孩子知识呢?我们给孩子花了这么多钱,什么知识都不教?”这也是一个误区。
彭老师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一条是这样要求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决定的。幼年时的孩子都喜欢玩儿,正是在玩儿中建立各种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也是这样培养的。这一点,有许多家长并不知道。
现在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错误的需求,开设了一些并不符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向家长承诺孩子会学到多少多少东西,其实这是以短期的成功剥夺了孩子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些家长误认为数学就是计算,一味地让孩子学习算术,而且对孩子能算千以上的加减法、比计算器算得还要快感到骄傲,其实数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完全可以放到小学完成,幼儿时期学数学主要是孩子对数的概念的建立,比如说大小、多少、高低等;数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比如说观察、比较、分类、排列等。小学老师并不喜欢在幼儿园学了珠心算和快速识字的孩子,因为据一些老师反映,一二年级这些孩子确实有一定优势,但孩子太容易骄傲了,不注意听讲;到三四年级时优势会减小,因为这个阶段出现了不少新东西,数学有了应用题等,需要他集中听讲时做不到;到了五六年级这种优势就完全丧失了。
彭老师说,教育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多。开放式学习的孩子习惯于主动学习,学着自己去判断,才能不断去创新。家长、老师不要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把他们的脑子用知识灌得满满的,一定要给我们的儿童留下足够的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