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扼杀儿童的第一“杀手”:意外伤害 点击次数:1.48万

    “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儿童死亡的头号杀手”!

    这是近日在贵阳市举行的中国儿童少年安全健康成长计划理论、实践与对策专家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发出的强烈呼声。

    我国学者经过历时两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从建国初期到现在,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肺炎、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正逐步得到控制,而意外伤害已取代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儿童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我国几个地区儿童的调查证实,意外伤害确实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呈现发生率高、增长速度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根据一项最新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因意外伤害造成儿童死亡的占儿童死亡总量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

    根据我国疾病监测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测算:估计全国每年约4000万中小学生(14.3%)遭受各种意外伤害,其中需要门诊或急诊治疗1360万人(34%),住院335万人(8.375%),120万人正常功能受损(3%),40万人因伤害造成残疾(1%),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安全港湾”潜伏危险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国务院参事闪淳昌指出:一般而言,儿童日常活动场所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是意外伤害的易发之地。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大多发生在家里,如误食中毒、家庭火灾等;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在学校和上学途中,且与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和骑自行车有密切关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5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19%发生在街道,12%发生在学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社会调查。本该宁静愉悦的校园、社会和家庭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音--溺水、中毒、建筑物倒塌、黑社会渗透、交通肇事、火灾、触电、暴力、

    体罚、侮辱、偷盗、抢劫等事件不断侵袭着天真活泼的孩子。

    调查显示:在游戏和运动时受伤的孩子占53.6%;老师认为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依次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放学以后、体育课上,有效选择率分别为47%、38.9%、8.8%;60.9%的孩子在家中挨打,有84%的孩子在家里挨过骂,教师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方式施暴于学生的现象中,罚站或罚跑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罚抄作业、罚留校、讽刺或责骂、打和不让进教室听课。370名被调查教师中,有60.1%的教师认为本地区或多或少地存在体罚学生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对一些女童来说,家庭和学校并不完全是安全港。家庭内的性骚扰、强奸以及针对女孩的暴力不断。我个人接触到的案例中,强奸者或骚扰者还包括表哥和姐夫以及家人的朋友。亲生父亲中,也有强奸女儿的案例。学校男教师利用权力猥亵、骚扰和强奸女童的事件更是不断披露报端。

    意外伤害:伤害难以弥补

    闪淳昌:儿童意外伤害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永久性残疾和早死,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而且削弱了国民生产力;不仅给孩子们及其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同济医科大学少儿卫生学教研室曾在全国11个城市4.3万多名幼儿中进行过意外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24.1%,其中造成身体缺陷者占1.64%,造成永久性伤残者1%。  
 


    卜卫:女童在遭受到性骚扰、猥亵或强奸等性侵害后,不仅严重地损害身体,更可怕的是,还威胁着她们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遭受到性侵犯的孩子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系列精神症状,比如恐惧、焦虑、抑郁、害怕接触自己的父亲或男性亲属,甚至会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等行为。而且这种伤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如果没有心理援助和其他方面的帮助,这些女童无法身心复原、重归正常的生活。

    孙宏艳:少年儿童在遭遇到家庭暴力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反抗愿望,甚至想采取极端的自毁手段来报复施暴者。抽样调查显示,在家中挨过打、骂的孩子中,有9.2%产生过死的念头,18.1%的孩子想离家出走,8.4%的孩子恨不得与父母拼了,还有6%的孩子想长大以后找他们算帐。

    调查还发现,少年儿童对暴力伤害的恐惧比其它伤害要严重。例如,他们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的选择比例高达41.2%。

    传统教育受挑战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卢勤:当前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发生了“五大冲突”,出现了“五过”,带来了“五无”。一是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二是保护的冲突。过度的呵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三是爱与被爱的冲突。过分的关心,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四是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奈。五是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措。父母、老师们总是相信,多批评会促使孩子上进,多提醒会使孩子明白,然而,他们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念和知识,善良的愿望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中国青少年犯罪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肖卫东:孩子自身缺乏必要的自护知识是导致儿童性侵害案件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儿童遭受性侵害,既有来自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家中,父母关心得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几乎从不主动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性知识教育。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性侵害,什么样的行为是性侵害行为。在学校,学校教育还没有把儿童性知识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招聘和考察教师时,对他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也不予详细考察。孩子们在学不到性自护知识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越轨举动根本就无从辨别。同时,“在学校就要听老师的”传统教育方法,孩子对老师话都会言听计从。社会上,一些有着畸形性需求的人把目光瞄准了体力上和智力上都没有防卫能力的儿童,加之诉讼取证的艰难和一些家长怕张扬的心态或者私了,更是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在国外,同样的话说上三遍,就是一种精神折磨。所有的教育都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自然规律来进行,而不应该老是让孩子超前发展。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应该是从孕前营养开始,而不是等孩子出生后,给他灌一些大人们自认为重要的东西。

    意外伤害可以预防

    闪淳昌:儿童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家长的疏忽大意、缺乏健康安全教育、急救系统不健全、双亲照顾儿童不周、居室布局或物品摆放不合理、交通量剧增与交通管理脱节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受伤或死亡。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应加强防范意识,特别是要提高成年人的警觉性和责任心。此外,科普知识的推广、产品安全性能标准的制定以及监管机构的设立等大量相关工作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完成,才能建立起完整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体系。

    卢勤: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少;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遏制家庭关系的“沙尘暴”,治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的空间开始。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而是人的尊严。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卜卫: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促进女童安全健康成长的项目,这个专门项目应该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分性别数据;对女童进行社会性别、性健康、性保护、儿童权利等方面的培训;强化当地儿童保护机构的职能;对父母、教师及有关部门进行社会性别、儿童权利的培训;农村和城市向父母和儿童本人普及基础卫生和健康知识等。

新闻背景:儿童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实践或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国际分类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类,包括交通事故、窒息、溺水、触电、自杀、中毒、暴力等大类。

    一些学者曾认为:意外伤害是意想不到的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因而也是无法控制的。随着安全工程和医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比较一致的认为,意外伤害虽然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件,但是作为一种有发展规律的“疾病”,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也有专家认为,从广义讲,意外伤害还应包括出于好意或无主观恶意的言行给儿童造成的心理伤害。

    一些专家将儿童意外伤害分为显性伤害和隐性伤害。显性伤害包括安全事故、暴力伤害、儿童食品和用品造成的伤害、性侵犯、自残自杀、受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儿童人格伤害。隐性伤害包括隐性身体病症、精神污染及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渐进性伤害等。

    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预防和控制的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把它作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加以重视。工业化国家的伤害预防与控制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经验。他们工作的重点是执法、监督和消除社会生活中发生伤害的一切可能。发展中国家伤害预防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当务之急是消除对保障安全的障碍和阻力,使决策者和民众提高对伤害是可以预防和必须控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