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孩子为何网络密谋集体出走 点击次数:7.15万

暑假以来,百度贴吧里一个名为“离家出走”的吧异常火爆。“有上海的暑假要出走的吗?22号出行”、“有江苏镇江、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准备离家的朋友吗?”……仔细浏览,记者发现竟都是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利用这一贴吧发帖,相互邀约密谋集体离家出走。贴吧中,孩子们透露心声,坦言离家出走多因家庭压力太大。青

少年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好比一棵幼苗,需要父母的关爱,家长对孩子少一些粗暴责骂。而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百度惊现“离家出走吧”

到昨天为止,“离家出走吧”的发帖数量已经将近5000个,有各种不同的主题900多个。

“我和家里关系非常的不好,有一起离家出走的朋友吗?”“我很痛苦”……从贴吧里的发言可以看出,“离家出走吧”的成员主要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有关离家出走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孩子倾诉自己承受重压,但缺乏生活经验,想寻找同伴一起上路。有些孩子已经出走在外,或痛诉自己的悲惨遭遇或鼓励其他孩子“勇敢”出走。有一些帖子甚至罗列离家出走的注意事项,“有人要抢劫你,实力相差悬殊的话,别逃,如果是女孩子的话,先跑,跑了再说,不行再想办法……”这些稚嫩的语言让人哭笑不得。

贴吧里也有网友发帖规劝孩子们别一时冲动就出走,还有不少离家出走者的父母也在贴吧里发帖找孩子。在一则帖子中,寻人者甚至拍下孩子出走时留下的小纸条,上传到网络上。在这张留言中,歪歪扭扭的字迹写明这个孩子已与哥哥离家出走,并让父母别报警,由于不会写“报警”二字,用叉代替。

14岁少女为男友离家出走

记者仔细浏览了不少帖子,发现孩子们出走的理由多与和父母关系不和、学习压力大及情感问题相关。

记者联系上一位网名为噬娇的14岁女孩。目前她正和她5个朋友住在深圳市区的一间5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提起离家出走的经过,噬娇依然有些愤恨,“5天前,爸爸把我打得站都站不起来。”记者了解到,噬娇挨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她交了男朋友,还有是因为她不愿意回老家河南念书。噬娇说,她厌倦了经常性的挨打,也不想回河南,只好选择离家出走。她的男朋友为了陪她,和她一起出走了。提起离家在外的经历,噬娇表示“真的很辛苦”。他们目前每月的房租是1000元,但是她和朋友们都找到了工作。当记者追问“14岁能做什么工作”时,噬娇说她和一些“黑道大哥”很熟,他们给她提供了工作,在一家公司里跑单,“大哥”们对她也很照顾。噬娇原来上初一,离家出走后就意味着离开学校,噬娇说,虽然还想上学,但即使不上学,也能活下去的。

这样的生活状态让记者很担心,劝她赶紧回到家人身边,但噬娇表示,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大些的房子。对家里,她没有一丝挂念。

出走在外遭遇多悲惨

记者发现,不少孩子发帖描述自己曾经出走或正在出走的经历。从众多帖子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流浪在外的孩子生活得十分凄惨。由于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又缺乏社会经验,吃饭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有些孩子甚至遇上了危险。

网名“liulang_hu”少年在出走中饥饿难忍,无奈下做了小偷。他说:今天我在超市填饱了肚子,到超市看见东西随便拿了就吃,一直到吃饱了,闪人,当然我吃的时候不被别人看见,超市是很大的那种,有4层还有电梯的大超市,小超市此法行不通的。说白了就是贼,不过风险很小。但他后悔地承认自己确实干了件蠢事,以后哪怕饿得贴肚皮也不会去超市偷东西吃了。一位离家出走者在网上自曝自己的出走生活:早上9点到的山东日照,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快坐吐了,太恶心了。因为我走得急,脚上只穿了拖鞋,没带别的鞋……买好鞋,就找房子。但下午4点多又到出租房里时却发现新买的鞋没了……而另一名出走少年已经语无伦次:在夜黑风高的夜里,买了张去云南的票,做了3天车,还是那么的兴奋,逃离了那噩梦般的地方。……昨天6点起床,11点开始打呼,11点半开始做梦,梦到自己不是人,梦到自己成了头猪,还被别人骑在自己身上,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郁闷。

专家建议给孩子独立空间

南京儿童医院苏志暖主任告诉记者,他曾接诊过不少离家出走的孩子,被父母寻回后送到医院。这些孩子一般是四五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智力正常,但性格区别很大,一类孩子性格活泼多动,想像力丰富,追求独立的生活;另一类孩子,少言寡语,心理压力大。苏主任说这些孩子出走时大都没有准备,不知道去哪也不知道将来的路怎么走,他们其实已经出现行为障碍。他分析说,孩子离家出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因为工作原因对孩子缺少关爱,或父母过分关注孩子时常打骂,长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便想到离家出走;二是升学压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长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歧视和惩罚,心理难以承受不辞而别;三是情感问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们情窦初开,但青春的情愫势必遭到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反对,他们常常选择一走了之。

苏主任认为,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好比一棵幼苗,家长别动不动对孩子采取粗暴责骂。作为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动态。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就医,避免不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