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热爱阅读令人欣慰,但桂林儿童图书市场是否能够充分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阅读?不同年代儿童图书的流行趋势,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社会变迁?关注儿童阅读,就是关注我们这个城市的未来。本报记者韦鸣飞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图书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改变。儿童图书潮流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各个时期不同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20世纪60年代,革命英雄主义是主旋律
讲述:秦子芳,56岁,退休工人我们那时的儿童图书不多,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有三类,一类是讲述革命先烈故事的,这类书当时市面上最多,如《小兵张嘎》、《林海雪原》、《红岩》等;第二类是科普书,如《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类是童话,但很少。我们没钱,一般小伙伴间换书看。谁只要有一本书,立刻便成为其他小朋友追捧的对象,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一本书被传得稀巴烂了,我们还是抢着读。我们当年最喜欢的是革命先烈故事和科普读物,连做梦都想去宇宙探险,或者成为革命英雄。记者点评: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仍然抑制不住对阅读的渴望。那时很少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革命先烈故事成为大人小孩都热衷的图书类型。学习英雄,继承先烈优秀传统,是那时的时代特征,是文化和教育的主旋律。
20世纪70年代,从电影改编来的图书
讲述:何山鹰,49岁,机关干部那时的书以由电影改编的革命故事居多,像《地道战》、《地雷战》什么的,还有就是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书,神鬼故事之类的书基本没有。我挺喜欢战争题材的书,当时的玩伴甚至连书中所有的对白都能背得下来,还经常根据图书中的形象自己扮演英雄角色。记者点评:20世纪70年代,孩子们看的书仍与60年代相似,以革命英雄主义的书籍居多。将电影题材改编成图书,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形式上有了更多的追求。但由于时代束缚,文化产品仍然单调,优秀的儿童图书仍乏善可陈。
20世纪80年代,儿童图书类型开始丰富
讲述:廖辉,28岁,事业单位干部小时候我喜欢看《岳家将》、《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等,这些都是由“大人书”改编成的小人书,图文并茂,表达较通俗。我小时候就是通过这些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名著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也开始流行起来,有的做成了彩色图画书,画面很漂亮,让人浮想连翩。国产童话比较少,小白兔拔萝卜、大灰狼之类的,适合幼儿读。我喜欢的是《童话大王》,书里都是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至今令人回味无穷。我记得还有两本杂志《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在儿童图书中是比较权威的。我小时候很少有零花钱,过年得一点压岁钱就省下来买书。我还经常和小伙伴换书看,有时侯到书摊看,印象最深的是解放东路和中华路上的几家书摊。记者点评: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开始恢复,一些儿童心理学家提出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提倡“玩中学”,给孩子更多的学习素材,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素质教育在那时开始萌芽。因此,这一时期,革命英雄主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面终结,不同类型的儿童图书开始出现,丰富了儿童图书市场。特别是郑渊洁的童话,将趣味和寓意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一个代表。但同时,这一时期儿童教育理念还处于迷茫状态,儿童图书未细分,而且大多数过分偏重思想性,未很好地适应儿童心理。
20世纪90年代,个人英雄主义让孩子们向往
讲述:伍宇飞,21岁,大学生当时我们看的书挺丰富,漫画最时髦。一般来说,男生喜欢看偏向打斗型的日本漫画,比如《七龙珠》、《圣斗士》、《侠探寒宇良》,女生比较喜欢看情感丰富的漫画,如《美少女战士》、《尼罗河女儿》等。这些漫画无论图画和情节都很夸张。有些同学开始看琼瑶的小说,看得如痴如醉、泪流满面。记者点评:改革开放10多年,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崇拜“舶来品”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教育也是如此,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传入,国内往往照搬。这个时代的孩子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舶来文化。这个时代的城里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七龙珠》、《圣斗士》、《变形金刚》书中强调的个人力量、个人英雄主义让他们无比向往。当处在和平盛世的孩子不再为衣食担忧,他们开始追求除了革命英烈外的另一类明星,“追星族”也从那时开始出现。
如今,理解沟通成为儿童图书要义之一
“没上学的时候,每次到书店都能看我自己喜欢的书,现在爸爸妈妈总是要我看各式各样的试题、辅导书……”10岁的小何有些无可奈何。当记者问他“如果让你选择,你最喜欢看什么书”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以下是记者和小何的对话。小何:我最喜欢《虹猫蓝兔七侠传》、《快乐星球》、《马小跳》、《蜡笔小新》、《宠物小精灵》、《皮卡丘》……有的同学看《午夜惊魂》、《鬼故事》、《无头画像》,到一些书店租的。记者: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书?小何:不费神啊,又有意思。不看这些看什么?记者:你看《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吗?小何:老爸倒是买了这两本书,我一直没有时间看。记者:《上下五千年》呢?小何:不看,老师以后上课不是要教的吗?记者:《小兵张嘎》呢?小何:有电视看干嘛还要看书呢?都说没时间了!……记者手记:这个时代,中国儿童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理解和沟通,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主张,家长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孩子有了更多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评判,“听话”不再是对教育效果的基本衡量。《马小跳》、《蜡笔小新》映射出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内心动态,倡导教育中的理解和沟通,因此受到孩子们的普遍喜爱。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儿童过早承受压力,背上繁重课业。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以前无法想象的特技成为现实,夸张、刺激,阅读这类图书自然成为孩子们解压的一个方式。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阅读? 家长有责任引导、要按不同年龄段引导、电视不能代替阅读
本报记者许承纪“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